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带头人们  >  

统一战线扶贫干部王乾兴

从“王书记”到“老王”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0-09-01 10:09:38 来源:团结报

王乾兴给群众宣讲政策精神。

王乾兴是贵州省毕节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科科长,2017年11月下派到赫章县结构乡驻村帮扶,挂任该乡党委副书记和中山社区“第一书记”。本来驻村时间是一年一换,但王乾兴一驻就是三年。他说:“2020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之年,结构乡不脱贫,我不回单位。”

王乾兴将近三年的挂职帮扶,结构乡中山社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脱贫成效持续巩固,累计脱贫249户118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的27.24%锐降至5.55%,2020年1月零问题通过了国家及省级脱贫攻坚第三方成效评估。当地干部群众对王乾兴的称呼也从刚挂帮时的“王书记”变成了现在的“老王”。

结构乡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以彝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51%以上,“结构”这个名字就是彝语音译“风景优美”的意思,同时也是当地彝族家支的名称。今年46岁的王乾兴,是毕节土生土长的彝家汉子,有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初识老王的人,一看他的穿衣打扮、说话做事都很“接地气”,自然而然就与他亲近了。到结构乡驻村帮扶,由于民族间的渊源和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老王很快就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老王是出了名的“大嗓门”,这与他说话做事雷厉风行的风格很一致。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老王所在的结构乡虽地处边远也封村封路。为了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并做好防范工作,结构乡干部职工实行包片包户。在老王包保的片区,他挨家挨户逐一排查登记,每天都要去两次以上,扯着他的大嗓门一路宣传新冠肺炎的防范措施和乡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有群众不清楚或要深入了解的,他都会耐心地讲解,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恐慌。

“其他组的同志宣传时都用喇叭喊,老王从来不用喇叭,声音比用喇叭喊的还大。但是你别看他声音大,脾气却不大。你问他什么,他都耐心地给你讲解。”中山社区海子边组的马艳明说的这话,大家都十分认同。“最近暴雨连连,洪涝、滑坡隐患极大,老王的大嗓门连雨声都盖不过,乡里的防洪防灾工作都是他牵头下去作宣传动员。”结构乡党委第一书记肖涌笑着说。

在中山社区,制约群众发展产业的因素除了缺技术、缺资金,最主要的还是群众缺信心、怕失败,不敢种植没种过的作物,不敢饲养没养过的动物。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冲刺阶段,老王明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根弦必须绷得紧而又紧,越是到最后关头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对此,老王开村民代表会、群众会、院坝会,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耐心解释,帮着群众算经济账,让群众鼓足信心、免除顾虑。

在老王的动员和鼓励下,在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牵头引领下,中山社区的村民们开始转变思想观念,不再种植玉米、油菜、小麦等传统农作物,逐步在地里种植了半夏、覆盆子、瓜蒌等中药材,整合土地资源建起了食用菌大棚、种桑养蚕基地、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政府特惠贷自主发展了经果林、生猪养殖、蛋鸡养殖、蜜蜂养殖等产业,有效推进了中山社区乃至整个结构乡的产业结构调整。

老王在中山社区挂职帮扶900多天,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忙碌的,他始终践行着自己说的那句话:带着群众干。在他的带动和协调下,中山社区完成907户农户集中供水管网到户工程安装;实施危房改造522户,易地扶贫搬迁72户,全部解决安全住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对53名大病慢病患者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建立贫困户分红利益联结机制,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2万元,按户均2万元标准让26户贫困户入股半夏种植项目;以“乡平台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蚕桑种植1154.11亩,建成养蚕基地1个;聘用公益性岗位50名,帮助贫困户就业脱贫;完成马铃薯种植2500亩……这些举措和干成的实事,让农户“3+1”保障全部落实,分红增加收入,燃起了勤劳致富的希望。(周明宽 周操)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