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大地上逐梦
发布时间:2020-09-18 09:50:41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2020年4月,我由台盟中央派出到赫章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有一年零五个月,一年多来,我心中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全体驻村干部一起努力完成家竹村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在乡村大地上留下自己青春的足迹。
扶贫“新手”
2019年11月27日是我来到赫章满一年的日子,我给自己买了个小蛋糕,纪念“一周年”。而如今,距离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也仅有八十多天,驻村工作也进入了最繁忙、最高潮的时期。
还记得初到家竹村的情景,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从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的“新手”,从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之后都在机关里工作,加上自己从小又没在农村生活过。大山里的穷乡村,会是什么样呢?我鼓起勇气,决心要把山区贫困面貌和贫困原因一探究竟。为了全面掌握家竹村的致贫原因和现状,我按照习总书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的指示,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务要求,对村内的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认真收集问题并听取民情民意。遍访工作相当锻炼人,面对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问题,我都一一想到了办法。我邀请村里的罗支书为我带路并充当“翻译”人员,邀请村里的驻村干部小许开车带着我们漫山遍野的开始走访。

走访贫困户途中
家竹村全村一共有6个村民组380户1840人,分散居住在几个不同的山头,仅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0户677人,虽然这其中有很多是在我来之前已经脱贫的,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尽量多走几户,希望能了解大多数村民的问题。
面对新面孔,村民们大多是好奇的,罗支书每到一家,就宣传我是从北京派下来的刘书记。村民们看我年轻,对我的到来都表示怀疑:“你这个小年轻估计是来镀金的。”“跟你说了你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吗?”…听到村民们这么说,我觉得很无奈,搞不懂为什么我这么辛苦,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罗支书告诉我说:“农村其实是一个熟人社会,等老百姓们跟你熟了,就愿意和你说真心话了。”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一些小细节。

与干农活村民聊天
从那以后,我到贫困户家,首先是强力忍住房间里的“异味”,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凳子擦擦再坐,偶尔有热情的彝族苗族同胞端出一碗自酿米酒,我也是毫不客气地喝下。遇到贫困户不在家,就一起去田里找他们,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如此一来,老百姓真的转变了态度。每次见到我路过,都还要邀请我进去坐坐。经过走访和摸底,我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目前尚未脱贫23户65人,大多数村民缺乏技术,返贫概率大,因残、因病致贫是目前仍未脱贫的重要原因。
从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心头
找到原因之后,我开始“对症下药”。目前,国家出台的扶贫政策已经相当完备,不管是医疗、教育、社保,就连老百姓务工,国家也出台了大量鼓励措施,帮助贫困村民掌握职业技能,并以真金白银的补贴动员他们到东部地区务工。疫情期间,当地政府更是包下高铁、大巴车等,让外出务工人员免费乘坐,为的就是一句老百姓的满意。因此,消除山区贫困村民和国家扶贫政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由于山区农村的村民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也比较少关注社会新闻和国家政策,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尽心尽力的其宣传政策。例如,家庭人口多,住房条件恶劣的贫困家庭,我就积极为他们争取易地搬迁,让他们搬到县城,摆脱穷根。有部分村民开始并不愿意搬迁,经过我不断动员,尤其是对家里面年轻人的劝说之后,一家人搬到了县城的大房子里。有的贫困户家中上学子女多,尤其是有上大学的,我就联系学校和教育局,帮助他们确认学费补贴和生活补贴是否到账。贫困户陈正品家有两个孩子在读大学,因为疫情原因还未开学,我去走访的时候,就给他们讲我的大学经历,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以后回报家庭,回报祖国。有的贫困户长年被慢性病困扰,无法外出务工,虽然看病报销比例已经达到了90%,但没有收入来源还是很难脱贫。在和村委会商量以后,我将村里的护路、护林的公益性岗位分配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只要每天将村里的道路卫生负责好,就能领到每月600元的工资。按照县里的统一要求,我组织全体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开会,讨论贫困户帮扶的对策针对全村,为每一家贫困户制作脱贫明示牌和连心图,为每家贫困户送去脱贫连心袋。把所有脱贫资料和村民的户口本和各类证件都放在一起,防止他们自己把重要的证件遗失。今年开春,疫情影响渐渐消退,县里要求一方面要重新走访贫困户,防止返贫,另一方面抢抓春耕时机。恰逢贵州省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和全体驻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的动员老百姓减种低效农作物,为他们宣传和讲解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经过一番努力,23户贫困户终于在脱贫承诺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我们村也多次顺利通过县市各级扶贫督导组的检查和验收。
除了在村里开展工作,我还结合单位定点扶贫的项目,积极协调赫章县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沟通培训需求,把赫章县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和基层干部带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参加培训,开阔眼界,有时还全程跟随,在培训过程中为来自赫章的学员介绍民主党派和台盟的历史。多次培训下来,我和很多老师、医生、乡镇干部成为了朋友,也从侧面了解到基层教师和基层医生、基层干部的心声。
贵州省委组织部给每位驻村第一书记配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精神食粮。在驻村期间,我经常拿出来翻看,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经历和书中写到的故事让我感到深深佩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而我也有幸能够将青春奉献给党,奉献给老百姓,不负韶华,逐梦乡村大地。(刘沈韬)
(作者系台盟中央干部)
[ 责任编辑:赵昕 ]
2020年4月,我由台盟中央派出到赫章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有一年零五个月,一年多来,我心中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全体驻村干部一起努力完成家竹村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在乡村大地上留下自己青春的足迹。
扶贫“新手”
2019年11月27日是我来到赫章满一年的日子,我给自己买了个小蛋糕,纪念“一周年”。而如今,距离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也仅有八十多天,驻村工作也进入了最繁忙、最高潮的时期。
还记得初到家竹村的情景,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从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的“新手”,从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之后都在机关里工作,加上自己从小又没在农村生活过。大山里的穷乡村,会是什么样呢?我鼓起勇气,决心要把山区贫困面貌和贫困原因一探究竟。为了全面掌握家竹村的致贫原因和现状,我按照习总书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的指示,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任务要求,对村内的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认真收集问题并听取民情民意。遍访工作相当锻炼人,面对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问题,我都一一想到了办法。我邀请村里的罗支书为我带路并充当“翻译”人员,邀请村里的驻村干部小许开车带着我们漫山遍野的开始走访。
走访贫困户途中
家竹村全村一共有6个村民组380户1840人,分散居住在几个不同的山头,仅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0户677人,虽然这其中有很多是在我来之前已经脱贫的,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地尽量多走几户,希望能了解大多数村民的问题。
面对新面孔,村民们大多是好奇的,罗支书每到一家,就宣传我是从北京派下来的刘书记。村民们看我年轻,对我的到来都表示怀疑:“你这个小年轻估计是来镀金的。”“跟你说了你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吗?”…听到村民们这么说,我觉得很无奈,搞不懂为什么我这么辛苦,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罗支书告诉我说:“农村其实是一个熟人社会,等老百姓们跟你熟了,就愿意和你说真心话了。”因此,我决定改变自己的一些小细节。
与干农活村民聊天
从那以后,我到贫困户家,首先是强力忍住房间里的“异味”,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凳子擦擦再坐,偶尔有热情的彝族苗族同胞端出一碗自酿米酒,我也是毫不客气地喝下。遇到贫困户不在家,就一起去田里找他们,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如此一来,老百姓真的转变了态度。每次见到我路过,都还要邀请我进去坐坐。经过走访和摸底,我基本掌握了全村概况,目前尚未脱贫23户65人,大多数村民缺乏技术,返贫概率大,因残、因病致贫是目前仍未脱贫的重要原因。
从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心头
找到原因之后,我开始“对症下药”。目前,国家出台的扶贫政策已经相当完备,不管是医疗、教育、社保,就连老百姓务工,国家也出台了大量鼓励措施,帮助贫困村民掌握职业技能,并以真金白银的补贴动员他们到东部地区务工。疫情期间,当地政府更是包下高铁、大巴车等,让外出务工人员免费乘坐,为的就是一句老百姓的满意。因此,消除山区贫困村民和国家扶贫政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由于山区农村的村民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也比较少关注社会新闻和国家政策,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尽心尽力的其宣传政策。例如,家庭人口多,住房条件恶劣的贫困家庭,我就积极为他们争取易地搬迁,让他们搬到县城,摆脱穷根。有部分村民开始并不愿意搬迁,经过我不断动员,尤其是对家里面年轻人的劝说之后,一家人搬到了县城的大房子里。有的贫困户家中上学子女多,尤其是有上大学的,我就联系学校和教育局,帮助他们确认学费补贴和生活补贴是否到账。贫困户陈正品家有两个孩子在读大学,因为疫情原因还未开学,我去走访的时候,就给他们讲我的大学经历,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以后回报家庭,回报祖国。有的贫困户长年被慢性病困扰,无法外出务工,虽然看病报销比例已经达到了90%,但没有收入来源还是很难脱贫。在和村委会商量以后,我将村里的护路、护林的公益性岗位分配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只要每天将村里的道路卫生负责好,就能领到每月600元的工资。按照县里的统一要求,我组织全体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开会,讨论贫困户帮扶的对策针对全村,为每一家贫困户制作脱贫明示牌和连心图,为每家贫困户送去脱贫连心袋。把所有脱贫资料和村民的户口本和各类证件都放在一起,防止他们自己把重要的证件遗失。今年开春,疫情影响渐渐消退,县里要求一方面要重新走访贫困户,防止返贫,另一方面抢抓春耕时机。恰逢贵州省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和全体驻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的动员老百姓减种低效农作物,为他们宣传和讲解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经过一番努力,23户贫困户终于在脱贫承诺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我们村也多次顺利通过县市各级扶贫督导组的检查和验收。
除了在村里开展工作,我还结合单位定点扶贫的项目,积极协调赫章县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沟通培训需求,把赫章县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和基层干部带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参加培训,开阔眼界,有时还全程跟随,在培训过程中为来自赫章的学员介绍民主党派和台盟的历史。多次培训下来,我和很多老师、医生、乡镇干部成为了朋友,也从侧面了解到基层教师和基层医生、基层干部的心声。
贵州省委组织部给每位驻村第一书记配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精神食粮。在驻村期间,我经常拿出来翻看,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的经历和书中写到的故事让我感到深深佩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而我也有幸能够将青春奉献给党,奉献给老百姓,不负韶华,逐梦乡村大地。(刘沈韬)
(作者系台盟中央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