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共前行
发布时间:2020-09-28 10:06:48 来源:团结报

王秋凌(前)与村干部一起检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资料。

王秋凌(左二)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
2019年3月,按照中共四川自贡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下派到大安区三多寨镇挂职担任副镇长。时光飞逝,转眼一年。在基层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门绕不过的必修课。短短一年扶贫路,我看到了贫困户的变化,看到了扶贫取得的真实效果,也感受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注。
兜住贫困户的“钱袋子”
“全靠党的政策好。”这是元湾村的贫困户倪满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倪阿姨今年64岁,长期患有慢性病,身体还有残疾,不能下地劳动。她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几十年前她与前夫离了婚,一个儿子跟了前夫,没过几年儿子就去世了,后来跟着她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女儿出嫁后,她就独自一人住在村里。为了增加收入,倪阿姨把唯一的住房出租给别人,自己在旁边搭了个板房居住,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走访到她家,了解到这种情况,就跟村两委的同志商量,并向负责民政的同志请教,按照程序为她办理了农村低保,又帮助她准备相关材料办理了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有了政策兜底,倪阿姨的收入有了保障,她终于又能住回自己的房子了。
去年秋天,倪阿姨悄悄跟我说,看见其他贫困户养鸡养鸭,她自己也想力所能及地养一些。我就托村干部到场镇上买了一些鸡苗,和村干部一起亲自送到她家里。以后我每次去她家,她都特别高兴地带我去看看她的鸡棚。倪阿姨的生活有了保障,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改掉贫困户的“懒骨头”
同春村有个叫作颜富强的贫困户,村里第一次给我介绍他的情况的时候说,“这个户头就颜富强和他母亲两个人,母亲常年在大儿子家居住,家里就他一个人。颜富强今年50来岁,在农村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可就是人懒,既不愿意出去务工,也不肯好好种地,就爱去茶馆里面喝茶打麻将,到现在一门亲都没说上,打光棍打了几十年”。
去年,村里组织了一次就业培训,我和村干部上门去反复劝说,总算让他去参加了培训。之后,我们又陆陆续续去了他家几次,跟他聊天、谈心、讲故事,也对他进行脱贫政策宣传。他当面没有说什么,却默默把家门口荒废已久的一口池塘整理出来养上了鱼。刚开始时还有人趁他外出偷偷捞他塘里的鱼,他就去场镇上的商店里去咨询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的方法及费用。颜富强认认真真发展起了养殖产业,脱贫致富也有了希望。
树起贫困户的“好榜样”
元湾村贫困户朱德生今年48岁,为了照顾精神残疾的妹妹他一直没有结婚。这些年来,即使在外面打工,他也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妹妹的精神疾病长期需要服用药物控制,而贫困户的医疗政策可以报销大部分的费用,大大减轻了朱德生的经济负担。享受政策的这几年,朱德生摆脱了“等、靠、要”思想,努力凭借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一边细心照顾妹妹,一边在外勤劳务工,家境逐渐有所好转,成了村里有名的脱贫榜样。贫困户们都积极争取慰问名额和帮扶措施,而他却一点也不在意。村里为他争取了相关补贴,需要把钱打到他的银行卡上,让他把卡号发给村里,他却总是推辞说“不用不用,政策已经这么好了,我不想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虽然我到基层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这一年半时间里扶贫工作也只是我工作里的一部分内容,但与基层群众朝夕相处这一年来,我感受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也深感自己重任在肩。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基层干部更要抓好有利时机,把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与贫困群众共前行,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走出贫困,步入小康。
(王秋凌作者系民革自贡市委会组宣部部长)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王秋凌(前)与村干部一起检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资料。
王秋凌(左二)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
2019年3月,按照中共四川自贡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下派到大安区三多寨镇挂职担任副镇长。时光飞逝,转眼一年。在基层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门绕不过的必修课。短短一年扶贫路,我看到了贫困户的变化,看到了扶贫取得的真实效果,也感受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注。
兜住贫困户的“钱袋子”
“全靠党的政策好。”这是元湾村的贫困户倪满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倪阿姨今年64岁,长期患有慢性病,身体还有残疾,不能下地劳动。她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几十年前她与前夫离了婚,一个儿子跟了前夫,没过几年儿子就去世了,后来跟着她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女儿出嫁后,她就独自一人住在村里。为了增加收入,倪阿姨把唯一的住房出租给别人,自己在旁边搭了个板房居住,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走访到她家,了解到这种情况,就跟村两委的同志商量,并向负责民政的同志请教,按照程序为她办理了农村低保,又帮助她准备相关材料办理了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有了政策兜底,倪阿姨的收入有了保障,她终于又能住回自己的房子了。
去年秋天,倪阿姨悄悄跟我说,看见其他贫困户养鸡养鸭,她自己也想力所能及地养一些。我就托村干部到场镇上买了一些鸡苗,和村干部一起亲自送到她家里。以后我每次去她家,她都特别高兴地带我去看看她的鸡棚。倪阿姨的生活有了保障,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改掉贫困户的“懒骨头”
同春村有个叫作颜富强的贫困户,村里第一次给我介绍他的情况的时候说,“这个户头就颜富强和他母亲两个人,母亲常年在大儿子家居住,家里就他一个人。颜富强今年50来岁,在农村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可就是人懒,既不愿意出去务工,也不肯好好种地,就爱去茶馆里面喝茶打麻将,到现在一门亲都没说上,打光棍打了几十年”。
去年,村里组织了一次就业培训,我和村干部上门去反复劝说,总算让他去参加了培训。之后,我们又陆陆续续去了他家几次,跟他聊天、谈心、讲故事,也对他进行脱贫政策宣传。他当面没有说什么,却默默把家门口荒废已久的一口池塘整理出来养上了鱼。刚开始时还有人趁他外出偷偷捞他塘里的鱼,他就去场镇上的商店里去咨询监控摄像头的安装和使用的方法及费用。颜富强认认真真发展起了养殖产业,脱贫致富也有了希望。
树起贫困户的“好榜样”
元湾村贫困户朱德生今年48岁,为了照顾精神残疾的妹妹他一直没有结婚。这些年来,即使在外面打工,他也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妹妹的精神疾病长期需要服用药物控制,而贫困户的医疗政策可以报销大部分的费用,大大减轻了朱德生的经济负担。享受政策的这几年,朱德生摆脱了“等、靠、要”思想,努力凭借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一边细心照顾妹妹,一边在外勤劳务工,家境逐渐有所好转,成了村里有名的脱贫榜样。贫困户们都积极争取慰问名额和帮扶措施,而他却一点也不在意。村里为他争取了相关补贴,需要把钱打到他的银行卡上,让他把卡号发给村里,他却总是推辞说“不用不用,政策已经这么好了,我不想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虽然我到基层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这一年半时间里扶贫工作也只是我工作里的一部分内容,但与基层群众朝夕相处这一年来,我感受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也深感自己重任在肩。脱贫攻坚,时不我待,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基层干部更要抓好有利时机,把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与贫困群众共前行,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走出贫困,步入小康。
(王秋凌作者系民革自贡市委会组宣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