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天的生活里践行致力为公
发布时间:2020-10-20 09:57:05 来源:团结报

徐晓婵和她的先生在巡诊路上。
我是安徽的一名致公党党员,和先生都在医院工作。2019年7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偏远地区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需求,安徽省卫健委开展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选派113位省市级医院的医生前往安徽省村医空白点驻村。我和先生分别在自己所在医院报名参加。同年9月,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为了能陪伴孩子,我们把在合肥读书的女儿转学到驻村所在地的乡村小学继续读书。
我们的驻村地点位于皖南山区,皖浙交界处,平均海拔820米,山高路险,交通困难。整个乡仅有2000多人口,且居住分散。我所负责的清溪村居民甚至分散在相距十余公里的范围,同一个村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这里土地稀少,难以种植粮食,收入依靠的是山坡的茶园和竹林。但因山坡陡峭,几乎每年都有村民因为采茶或挖笋从山坡跌落。加之交通困难,看病不方便,一些可以治疗的疾病被拖延出严重的并发症。整个乡的贫困人口,有2/3是因病或因残致贫。这些情况,在我来驻村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看的第一个病人,一个胃穿孔术后21天的老人,因为没人带他下山,21天没有拆线,而且切口没有正常换药,已经化脓感染。这位老人给我造成的冲击不仅仅是更直观地了解了山村生活的艰难,还有对未来工作的认识:我已经不是一个背后有各个科室协助的急诊科大夫,而是必须要能独立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全科医生。
皖南山区,很美,是一个可以看到云海的地方,但也很险,塌方和落石时时可见,还有汛期的山洪、秋季的干旱、冬季的大雪封山……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去往繁华的城市安家。曾经每个村都有一个学堂,现在整个乡只有一个中心小学;曾经中心小学有三四百名学生,现在整个学校仅有九十多个学生。
到村后,我们对常住人口做了一次健康普查,并对存在重大健康隐患的村民经过反复劝说,出去该手术做手术,该检查的做检查,排除隐患。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全部管理起来,定期监测,叮嘱用药,尽量避免病情加重。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咨询合肥的各专科同事,慢慢解决。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在确认我们村务工返乡人员中没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之后,年三十返回合肥过年。随即而来的疫情让人寝食难安,年初二我们放弃休假返回村中,协助排查全乡境内的返乡人员,隔离、上门监测体温、在皖浙交界的省道终点处设立路卡。
有一天,一位大哥来送粽子给我(当地风俗,过年的时候包粽子)。他说:“你过年回家了,我们都好怕的,你回来了我们就不怕了。”我问他:“怎么了,怕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吗?”他说:“没发生什么事,反正你不在,大家心里就慌,但是也不能不让你回家过年。听大家说你初二就来了,你在这里,就算没什么事,我们知道你在这里,就不怕。”
这一番话,让我非常感动,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了。村民们对我的依赖之情,让我感到温暖,同时也感觉身负全村人民的健康,责任重大。
当时,我们整个乡务工返乡人员有八百多人,我们村返乡人员有两百多人,我村总人口有658人,防控压力巨大。隔离在家的群众,需要药品或者出现急症的时候,作为村医,我们要送医送药上门。有一次,为了治疗一位因尿潴留诱发急性心衰的老人,我往返于卫生室与患者家中来回两次,一小时内开车总共跑了将近四十公里山路,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疫情期间,那时乡政府及村委会召集了全乡所有的中共党员协助防控,巡逻、设卡、代购生活必需品等等。这些党员有干部、有普通村民、有返乡的大学生、有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的工作者……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那一刻他们都主动的站出来报名,肩负起保护群众的责任,这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不知不觉,驻村已有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从刚来时的陌生到对每一个人都熟悉,再到对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我们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健康档案,也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每当他们漾起笑脸,说“政府好啊!”这句话时,我才明白,新闻中每一次出现的这句话,背后是多少人的默默付出换来的。
这一年,我也曾经为了孩子的学习焦虑过,但是,一年里,她读了二十多本书自己喜爱的书籍,跟着爸爸学习历史,跟着小伙伴们学会了种香菇、挖竹笋,知道茶叶是怎么做出来的,认识很多种植物。这些,是校园中学不到的,但一样是宝贵的知识,更是属于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们全家的珍贵记忆。
我是一名普通的致公党党员,在这一年的驻村生涯里,我目睹了穷乡僻壤的农民生活不易,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同时也感受到普通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
对我而言,致力为公正践行在我每一天的生活里。多年以后,我会非常骄傲地回忆,为了这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小山村我曾经付出过努力,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我们一起度过了艰难而又美好的岁月!(徐晓婵)
(作者系致公党安徽中医药大学总支党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 责任编辑:赵昕 ]
徐晓婵和她的先生在巡诊路上。
我是安徽的一名致公党党员,和先生都在医院工作。2019年7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偏远地区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需求,安徽省卫健委开展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选派113位省市级医院的医生前往安徽省村医空白点驻村。我和先生分别在自己所在医院报名参加。同年9月,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为了能陪伴孩子,我们把在合肥读书的女儿转学到驻村所在地的乡村小学继续读书。
我们的驻村地点位于皖南山区,皖浙交界处,平均海拔820米,山高路险,交通困难。整个乡仅有2000多人口,且居住分散。我所负责的清溪村居民甚至分散在相距十余公里的范围,同一个村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这里土地稀少,难以种植粮食,收入依靠的是山坡的茶园和竹林。但因山坡陡峭,几乎每年都有村民因为采茶或挖笋从山坡跌落。加之交通困难,看病不方便,一些可以治疗的疾病被拖延出严重的并发症。整个乡的贫困人口,有2/3是因病或因残致贫。这些情况,在我来驻村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看的第一个病人,一个胃穿孔术后21天的老人,因为没人带他下山,21天没有拆线,而且切口没有正常换药,已经化脓感染。这位老人给我造成的冲击不仅仅是更直观地了解了山村生活的艰难,还有对未来工作的认识:我已经不是一个背后有各个科室协助的急诊科大夫,而是必须要能独立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全科医生。
皖南山区,很美,是一个可以看到云海的地方,但也很险,塌方和落石时时可见,还有汛期的山洪、秋季的干旱、冬季的大雪封山……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去往繁华的城市安家。曾经每个村都有一个学堂,现在整个乡只有一个中心小学;曾经中心小学有三四百名学生,现在整个学校仅有九十多个学生。
到村后,我们对常住人口做了一次健康普查,并对存在重大健康隐患的村民经过反复劝说,出去该手术做手术,该检查的做检查,排除隐患。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全部管理起来,定期监测,叮嘱用药,尽量避免病情加重。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咨询合肥的各专科同事,慢慢解决。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在确认我们村务工返乡人员中没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之后,年三十返回合肥过年。随即而来的疫情让人寝食难安,年初二我们放弃休假返回村中,协助排查全乡境内的返乡人员,隔离、上门监测体温、在皖浙交界的省道终点处设立路卡。
有一天,一位大哥来送粽子给我(当地风俗,过年的时候包粽子)。他说:“你过年回家了,我们都好怕的,你回来了我们就不怕了。”我问他:“怎么了,怕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吗?”他说:“没发生什么事,反正你不在,大家心里就慌,但是也不能不让你回家过年。听大家说你初二就来了,你在这里,就算没什么事,我们知道你在这里,就不怕。”
这一番话,让我非常感动,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变得如此重要了。村民们对我的依赖之情,让我感到温暖,同时也感觉身负全村人民的健康,责任重大。
当时,我们整个乡务工返乡人员有八百多人,我们村返乡人员有两百多人,我村总人口有658人,防控压力巨大。隔离在家的群众,需要药品或者出现急症的时候,作为村医,我们要送医送药上门。有一次,为了治疗一位因尿潴留诱发急性心衰的老人,我往返于卫生室与患者家中来回两次,一小时内开车总共跑了将近四十公里山路,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疫情期间,那时乡政府及村委会召集了全乡所有的中共党员协助防控,巡逻、设卡、代购生活必需品等等。这些党员有干部、有普通村民、有返乡的大学生、有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的工作者……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那一刻他们都主动的站出来报名,肩负起保护群众的责任,这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不知不觉,驻村已有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从刚来时的陌生到对每一个人都熟悉,再到对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我们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健康档案,也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每当他们漾起笑脸,说“政府好啊!”这句话时,我才明白,新闻中每一次出现的这句话,背后是多少人的默默付出换来的。
这一年,我也曾经为了孩子的学习焦虑过,但是,一年里,她读了二十多本书自己喜爱的书籍,跟着爸爸学习历史,跟着小伙伴们学会了种香菇、挖竹笋,知道茶叶是怎么做出来的,认识很多种植物。这些,是校园中学不到的,但一样是宝贵的知识,更是属于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们全家的珍贵记忆。
我是一名普通的致公党党员,在这一年的驻村生涯里,我目睹了穷乡僻壤的农民生活不易,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同时也感受到普通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
对我而言,致力为公正践行在我每一天的生活里。多年以后,我会非常骄傲地回忆,为了这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小山村我曾经付出过努力,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我们一起度过了艰难而又美好的岁月!(徐晓婵)
(作者系致公党安徽中医药大学总支党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