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头条  >  

倾情帮扶 让红崖村变成“幸福绿洲”

——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扶贫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13 10:20:17 来源:团结报

1月19日,民革宁夏区委会副主委李良一行到定点帮扶村——红寺堡区大河乡红崖村,捐冬衣、送春联、慰问困难群众。

红崖村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政府西侧,距离红寺堡城区20公里。过去,这里曾经是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的亘古荒原,如今变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徐徐画卷,绿染荒原千里秀、洗尽贫寒满目新;从贫困发生率超过三成,到如今的0.76%;从被视为宁夏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到今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从迁入时仅有的一口铁锅和几床破旧铺盖,到现在开汽车、住新房……从苦涩荒原到幸福绿洲,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也包含着驻村扶贫的实干印迹。

2014年以来,民革宁夏区委会积极响应中共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连续派驻三轮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红崖村这片充满希冀的热土上,倾情付出,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一方群众逐步摆脱贫困。

村里的产业有希望了

缺水是制约红寺堡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了解,积极落实红寺堡区产业扶持补助政策,与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议研究,外出学习借鉴经验,决定统筹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推进“321”产业布局,即种植3000亩黄花菜、2000亩优质苜蓿、养殖1000头肉牛,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协调争取自治区水利厅项目资金,配套2598.95万元52万立方米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和红寺堡区农发办1100万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此外,通过闽宁协作项目和资金,建成2000平方米的黄花菜晾晒场,并配套烘干、阴凉设备,大力培育和发展黄花菜特色产业。

近年来,红寺堡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全力打好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组合拳,对建档立卡户家庭,执行10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的小额信贷财政贴息政策。

赵三倍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户后,面对3个孩子上大学,家庭的困境没有压垮他,反而因为孩子们的个个争气让他更加励志向上,不等不靠。考虑到养殖牛羊不仅风险小、见效快,而且不用担心销路,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申请小额信贷。在驻村工作队的热心帮助下,结合其家庭实际,他觉得发展养殖业非常适合自己。为此,按照帮扶计划,工作队帮他搭建牛棚和青贮池,买了3头牛,走上了养殖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扩大到11头牛,每年的养殖收入接近10万元,赵三倍也于2016年脱贫摘帽。

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如今,走在红崖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气派的瓦房、一片片整齐的田畦、一排排垂吊的杨柳、一条条干净的马路,最美的当数村部旁的小学和幼儿园了。

近年来,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工作队助力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全村路网实现“全覆盖”,安装太阳能路灯遍布全村,争取资金64.52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800万元建成3142平方米的村级幼儿园;多次与水务部门和水投公司联系,协调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万元进行人畜饮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吃水难”问题,自来水实现户户通,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02户,切实解决了住房安全无保障问题;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通信信号、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助力村部安装了电动大门,建成了水冲式厕所,新增村庄主要巷道和学校区域硬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新修路灯50多盏;推动村级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满足了适龄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资金17万元对村部供暖设备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冬季取暖煤炭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

在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党群活动中心、民生服务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活动室、老年饭桌等场地和功能设施配套齐全,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此外,还建有村内标准化卫生室两处,常年有专职村医坐诊,为全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提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可预防。村民田彦虎激动地说:“现在各方面的条件,真是连做梦也没想到……”

群众利益无小事

自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红崖村主要安置隆德、海原两县的移民群众。“刚搬来时,有些村民一有矛盾就动拳上脚。”红崖村村干部任建举说。

一段时间以来,红崖村党支部班子不健全、第一书记更换频繁、党员发展止步不前、基层党建工作缺乏有力抓手,处于软弱涣散的边缘状态。面对支部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的现状,驻村工作队沉下身子倾听民意、了解情况、采取对策,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与村“两委”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千方百计解难题。

驻村工作队沉下身子走访贫困户,关心关注老百姓在吃水、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困难。

建档立卡户杜香莲是第一书记贾晓军的帮扶户、村里的孤寡老人,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可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前年又因意外死亡,面对沉重的打击,老人曾一蹶不振。对老人的遭遇,贾晓军耐心地给予安慰和劝导,一次两次、一月两月,老人逐渐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慢慢地面对现实,树起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在入户排查中,贾晓军发现老人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井多年失修漏水,二话没说,跳到井下,和一并来的村干部共同挖开了水管井,并找来管水员接通了地下水管。当水龙头放出自来水的那一刻,他满身泥土、汗流浃背,但难掩内心的释怀和欣慰。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们,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信条,诠释着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宁  宣)

[ 责任编辑:李艳鹤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