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出列了,民革帮扶还在继续
——民革江苏省委会赴猪场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小记发布时间:2020-11-25 09:43:48 来源:团结报
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经贵州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在最后脱贫出列的9县中,就有民革全党念兹在兹的纳雍县。30年来,民革中央牵手纳雍县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并探索出“7+1+1+N”这一民革对口帮扶纳雍过程中标志性的创新机制,谱写了民主党派投身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生动篇章。11月初,作为这一创新机制中的重要一员,结对帮扶纳雍县猪场乡的民革江苏省委会组成调研组赴猪场乡,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红旗水库在蔚蓝天空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晶莹透澈;被秋色染红的两岸树林倒映在水库中,宛如一幅优美图画……11月8日,记者跟随民革江苏省委会考察调研组实地探访纳雍县猪场乡。所见之处,昔日穿山越岭、道路蜿蜒的苦瘠不再,更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喜悦爬上调研组成员的心头。
“我们到家啦!”一到猪场乡,民革江苏省委会机关干部杨玲兴奋地说。2018年11月底民革中央召开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民革江苏省委会签订了结对帮扶责任书,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成为民革江苏省委会结对帮扶的地区。从此,在一次次结对帮扶过程中,猪场乡也成为许多江苏民革党员时时牵挂的“家”,从事定点扶贫工作的杨玲先后往来猪场乡十多次,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牵挂和感情。
事实上,在近两年的帮扶过程中,江苏各级民革组织把纳雍县猪场乡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帮扶,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拿得出的实际成果。
2019年10月,民革南京市委会、苏州市委会,一方面会同猪场乡、毕节市农投公司共同谋划选定刺梨育苗示范基地产业,通过流转等多种方式将原来分散破碎的土地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种植玉米等低效作物的思路,打造800亩刺梨育苗;另一方面,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并各出资15万元,用于购买无人植保机、农药,聘请技术指导员等。
猪场乡弯子村第一书记杜培栋告诉记者,自打刺梨育苗基地投入生产后,全乡便积极行动起来,最高峰时间每天有300人在刺梨育苗基地的田间地头劳作。刺梨育苗一年即可售卖,见效周期短,用工数量多,有效地解决了猪场乡一大批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
猪场乡位于纳雍县西部,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居住着苗、彝等民族。作为纳雍县特产之一的苗族蜡染,在猪场乡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也有深厚的技艺传承土壤。但是擅长刺绣蜡染手艺的妇女,或外出打工,或留守干农活,只能利用闲暇之余在家里从事简单的缝纫加工。
弯子村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脱贫,早有打算鼓励村民学习先进技术,从事民族服饰的精加工和原料加工。可是用于原料加工的电脑绣花机价格不菲,村里根本没有经费购买。得知情况的民革苏州市委会决定与弯子村开展结对帮扶,短时间内向弯子村捐赠了两台电脑绣花机,帮助村里搞起富纳蜡染刺绣农民合作社,实现了村民们多年的愿望。同时,市委会还在村里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利用农闲时间、晚上进行培训,并以作坊+订单+培训绣娘+生产的方式制作手工刺绣产品,带领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劳动致富。
在合作社工作的弯子村村民王丽告诉记者,她原先是在苏州园区打工的,去年6月回到村里来到从事蜡染绣花工作,在这里每月能够拿到4000多元。今年2月25日,富纳蜡染刺绣合作社按照户均600元标准,向该村16户贫困家庭派发了红利。这个由民革苏州市委会捐助的刺绣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全村百姓艰苦奋斗实现脱贫的重要引擎之一。
小康社会,既要乐业,更要能安居。在民革江苏省委会的协调下,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通过“中山博爱基金”连续两年、三次支持猪场乡开展“安居工程”“温暖工程”行动,投入帮扶资金83万余元,为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两大工程效果如何?外墙雪白,室内粉刷一新,里面是新配置的衣柜、床、床上用品,记者在猪场乡猪场村杨正德、杨文学家中的所见,印证着猪场乡贫困户居住条件的真正改善。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是坚守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他们往往是常年无休、披星戴月、日夜辛劳。调研中,民革江苏省委会一行看望慰问了猪场乡基层干部,详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精准脱贫情况、基层干部近期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就下一步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猪场村村主任王德卫去年参加了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办的纳雍县猪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乡镇干部培训班。回到村里,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辣椒产业生产中,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今年我们就以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发展辣椒产业500多亩,组织贫困户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领到分红资金。我相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有民主党派组织和扶贫干部的帮助,通过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王德卫说。(《团结报》特约通讯员 黄列)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经贵州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在最后脱贫出列的9县中,就有民革全党念兹在兹的纳雍县。30年来,民革中央牵手纳雍县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并探索出“7+1+1+N”这一民革对口帮扶纳雍过程中标志性的创新机制,谱写了民主党派投身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生动篇章。11月初,作为这一创新机制中的重要一员,结对帮扶纳雍县猪场乡的民革江苏省委会组成调研组赴猪场乡,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红旗水库在蔚蓝天空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晶莹透澈;被秋色染红的两岸树林倒映在水库中,宛如一幅优美图画……11月8日,记者跟随民革江苏省委会考察调研组实地探访纳雍县猪场乡。所见之处,昔日穿山越岭、道路蜿蜒的苦瘠不再,更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喜悦爬上调研组成员的心头。
“我们到家啦!”一到猪场乡,民革江苏省委会机关干部杨玲兴奋地说。2018年11月底民革中央召开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民革江苏省委会签订了结对帮扶责任书,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成为民革江苏省委会结对帮扶的地区。从此,在一次次结对帮扶过程中,猪场乡也成为许多江苏民革党员时时牵挂的“家”,从事定点扶贫工作的杨玲先后往来猪场乡十多次,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牵挂和感情。
事实上,在近两年的帮扶过程中,江苏各级民革组织把纳雍县猪场乡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帮扶,形成了一批叫得响、拿得出的实际成果。
2019年10月,民革南京市委会、苏州市委会,一方面会同猪场乡、毕节市农投公司共同谋划选定刺梨育苗示范基地产业,通过流转等多种方式将原来分散破碎的土地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种植玉米等低效作物的思路,打造800亩刺梨育苗;另一方面,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并各出资15万元,用于购买无人植保机、农药,聘请技术指导员等。
猪场乡弯子村第一书记杜培栋告诉记者,自打刺梨育苗基地投入生产后,全乡便积极行动起来,最高峰时间每天有300人在刺梨育苗基地的田间地头劳作。刺梨育苗一年即可售卖,见效周期短,用工数量多,有效地解决了猪场乡一大批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
猪场乡位于纳雍县西部,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乡,居住着苗、彝等民族。作为纳雍县特产之一的苗族蜡染,在猪场乡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也有深厚的技艺传承土壤。但是擅长刺绣蜡染手艺的妇女,或外出打工,或留守干农活,只能利用闲暇之余在家里从事简单的缝纫加工。
弯子村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脱贫,早有打算鼓励村民学习先进技术,从事民族服饰的精加工和原料加工。可是用于原料加工的电脑绣花机价格不菲,村里根本没有经费购买。得知情况的民革苏州市委会决定与弯子村开展结对帮扶,短时间内向弯子村捐赠了两台电脑绣花机,帮助村里搞起富纳蜡染刺绣农民合作社,实现了村民们多年的愿望。同时,市委会还在村里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利用农闲时间、晚上进行培训,并以作坊+订单+培训绣娘+生产的方式制作手工刺绣产品,带领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劳动致富。
在合作社工作的弯子村村民王丽告诉记者,她原先是在苏州园区打工的,去年6月回到村里来到从事蜡染绣花工作,在这里每月能够拿到4000多元。今年2月25日,富纳蜡染刺绣合作社按照户均600元标准,向该村16户贫困家庭派发了红利。这个由民革苏州市委会捐助的刺绣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全村百姓艰苦奋斗实现脱贫的重要引擎之一。
小康社会,既要乐业,更要能安居。在民革江苏省委会的协调下,民革江苏省企业家联谊会通过“中山博爱基金”连续两年、三次支持猪场乡开展“安居工程”“温暖工程”行动,投入帮扶资金83万余元,为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两大工程效果如何?外墙雪白,室内粉刷一新,里面是新配置的衣柜、床、床上用品,记者在猪场乡猪场村杨正德、杨文学家中的所见,印证着猪场乡贫困户居住条件的真正改善。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是坚守一线的基层扶贫干部,他们往往是常年无休、披星戴月、日夜辛劳。调研中,民革江苏省委会一行看望慰问了猪场乡基层干部,详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精准脱贫情况、基层干部近期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就下一步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猪场村村主任王德卫去年参加了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办的纳雍县猪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乡镇干部培训班。回到村里,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辣椒产业生产中,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今年我们就以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发展辣椒产业500多亩,组织贫困户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领到分红资金。我相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有民主党派组织和扶贫干部的帮助,通过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王德卫说。(《团结报》特约通讯员 黄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