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八方评说  >  

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发布时间:2020-11-27 10:05:27 来源: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各民主党派中央自2016年起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我有幸全程参与了民革在贵州开展的工作,见证了脱贫攻坚这项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貌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作启动后,民革中央第一时间成立了由时任主要领导同志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汇集民革各级组织、中央各工作部门和有关领域党员专家力量组建了八个调研组、联络组,“寓监督于帮扶之中”,全力推进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回想过往,我2006年随民革中央考察团第一次到贵州,当时从贵阳到民革中央的定点扶贫县纳雍县需要近一天的车程,我们沿路走访看到农户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白水煮豆子,孩子们上学的教室拥挤简陋,身上的衣服破旧单薄,不禁十分心酸。2019年,当我作为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组成员深入到贵州的各个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工作时,贵州的乡村大地已经以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姿态展现在我的面前。

十几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贵州人民,抢抓机遇谋发展、兢兢业业办实事,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15年,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中国为数不多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随着市市通机场、市市通高铁的实现,昔日“连峰际天、飞鸟不通”闭塞边陲已一跃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村村通、组组通的深入推进,贵州农村交通不便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当年走过的泥泞土路只能永远停留在我们的描述中了。

易地扶贫搬迁拔掉穷根。贵州用4年时间实现了188万各族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安置,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良好的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常常使调研组的同志们发出“我也希望住上这样的房子”的感叹。更为重要的是,搬迁之后环境和观念的转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升,将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拔掉闭塞落后的“穷根”。

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贵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对产业扶贫是动了真格、下了功夫,每村都有新产业、新项目,每户都有新营生、新收入,通过农村产业革命的腾笼换鸟、关键生产要素的积极引入,一个个新的产业链条被建立起来,一项项产业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一大批产业项目、消费扶贫项目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我与贫困群众的交谈时可以欣喜地感受到,接受了外来信息和经营理念的农户,已经不是过去靠天吃饭、因循守旧的山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在市场中搏击的勇气已经在他们心中升起。

今天的贵州,已经谱写了新时代贫困群众奔小康的幸福史诗,“两不愁三保障”即将从脱贫攻坚的达标线变成致富发展的起跑线。

在脱贫攻坚伟业即将取得全胜之时,回首几年来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经历和见闻,我感慨颇深。脱贫攻坚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近一亿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进入了全面小康的行列。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和初心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成大事、攻克难关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对人民群众的大爱深情,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了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走遍连片特困地区,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从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到“实施最严格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质量,从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到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智,从要求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到构建全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非凡的意志智慧确保脱贫攻坚战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几年间以前所未有的物力财力投入,推动脱贫攻坚稳步向前。近几年,我国每年对脱贫攻坚总投入约1万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在历史上是未见的,体现出各级地方政府是拿出真金白银为贫困群众做事,真正是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资金数字或许枯燥抽象,但这些投入实实在在落实到贫困群众生活改善和收入提高上时,能够令人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怀和帮助。

派出大量帮扶干部,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一线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近几年国家每年选派100万名干部到基层,以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多种形式充实到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我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村一个村就有30多名各种形式的驻村干部。这些干部普遍政治素质过硬、学历高能力强、行政经验丰富,有这样一支战斗力、执行力强的基层管理队伍,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困农村常见的组织涣散、行政效率低下、干部作风漂浮、社会风气不正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们经常听到群众感叹“好干部回来了,好传统恢复了。”这些干部不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了脱贫攻坚战的锻炼和考验,他们更将成为未来我们解决其他重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

社会各界都广泛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其中就包括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努力。无论在定点扶贫还是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中,各民主党派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近几年来,民革中央共组织各类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122批次,走访了贵州省8个州市300多个村2000余户贫困户,访谈县乡村干部500多人,实地考察扶贫项目近400个,每次调研都会形成调研报告,向不同层级的党委政府反馈意见建议,对推动贵州脱贫攻坚进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外,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和成员还发挥各自的优势,自发自觉地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2019年民革中央与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了民革企业助力贵州产业招商发展大会,会议期间民革党员及其所联系企业形成了投资项目49个,总投资额1176.155亿元,占贵州全省年度招商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对贵州省的产业扶贫和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与动员,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民主监督既是监督别人、帮助别人、建言资政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凝聚共识的过程。在参与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思想认识的升华。看到贫困农村的巨大变化,听到贫困群众对党的政策由衷感谢,我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谈到,“在脱贫攻坚路上,谁都不能拉下,谁也不能少。”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即使暂停经济活动、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也要努力对疫情防控、病患救治“一个都不能少”,这与有些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战胜了疫魔,同样也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想,在时间节点的偶然之下,蕴藏着的是历史的必然,有中国共产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民族在巨大的考验和机遇面前,就必然交出优秀的答卷。而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取得胜利铁一般的事实,比一万篇文章、一万条推特更加具有说服力。 

(作者徐秋岩系民革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小组联络员、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副处长)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