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全国两会专题报道  >  团结播报  >  

守好农业“芯片” 端稳中国饭碗

——各民主党派中央提案建言打好种业翻身仗

发布时间:2021-03-10 19:21:42 来源:团结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农业生产,种筑基石。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久前全国首个区域性种业大联盟——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成立,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好种子要害问题”。

如何推动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热议的焦点,本期版面聚焦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等相关话题,敬请关注。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领域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将种业发展乃至农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中央聚焦种业发展提交多件提案建议,认为种业翻身仗是关乎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大事,必须坚决打赢打好。

民主党派中央部分

种业提案目录一览

民革中央

关于破解瓶颈推进种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民建中央

关于促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关于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

民进中央

关于深化我国种业“放管服”改革的提案

农工党中央

关于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

关于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提案

关于在海南自贸港设立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打造种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

关于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提案

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

保护利用好本土“家底”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世界第二、总产量第一,还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国。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已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用种大多为自主选育品种。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包括全球种业前十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企已进入中国,一大批玉米、白萝卜等“洋种子”渗透到田间地头。

与“洋种子”泛滥相应的是,本土种源受到挤压,大量种质资源丢失,影响农作物多样性乃至生物安全。民进中央就注意到,在湖北、湖南等6个省份375个县,已有超过七成粮食作物地方品种丢失,其中不乏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这些种质资源一旦丢失,便很难恢复,损失无法估量。

本土种源缺失,还将大量生产生活物资受制于人,使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受到钳制。民建中央提供的一组数据就显示,我国畜牧良种对外依存度较高,猪肉、鸡肉、鸡蛋、鲜奶产量的核心种源80%依赖进口。他们在提案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一旦出现断供,势必对我国畜牧业乃至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种业安全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与核心。我们常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就各民主党派中央看来,这个“粮”应当是“中国粮”,粮食的种子也应该是中国种。

致公党中央认为,应当发掘我国农家品种优异基因,多做保护性开发。具体来说,要加强农家品种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选育时突出其地方特色、原有口味等考核指标;要开展农家品种保护性育种工作,对地域性强、民族特色鲜明的农家品种优先予以政策合技术支持。

针对我国畜禽品种近两成濒危甚至面临灭绝的现状,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健全保护体系,由国家统筹规划布局,统一组织管理,突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公益性,进一步改善保种场保种条件,支持备份保种单位建设,扩大保种核心种群,对濒危品种要进行“抢救”。

农业“芯片”被“卡脖子”

以创新能力提升育种能力

“‘探月种子’已种下,静待发芽!”两会前夕,华南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的水稻种子完成播种。事实上,嫦娥五号的“种子”乘客除了水稻外,还有苜蓿、燕麦、拟南芥、花卉等各类植物种子共30余种,这些经过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种子将为中国种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嫦娥五号是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之一,容量有限的航天器为何要把小小的种子带上天?中国人看重的,是这批种子背后可能蕴藏的我国种业自主创新“金钥匙”。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中国驯化、培育农作物和畜禽产品历史悠久,但近年来,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在种业发展的诸多领域仍是一个追赶者——除水稻外的粮食作物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少数蔬菜和果树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优质种业资源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种业被“卡脖子”,问题出在哪里?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分析认为,我国种质资源不少,但在优异基因资源的精准鉴定和发掘创新方面投入不够,导致种质创新的原创性技术不多,且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不少,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民革中央则注意到,我国育种创新存在科研和市场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种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新品种审定的标准偏低,种业市场多是差异性不大的‘新品种’,同质化严重。”民革中央提出,要补齐这种“表面繁荣”背后的短板,必须扎实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力促育种创新与合作能力提升。

民革中央建议,一方面,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扭转传统的科研评价导向,实现种业科技人员评价从发论文、看数量转到出实绩、看质量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和扶持种业科技原始创新,严格新品种审定条件;同时,加强科研机构和育种企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培育推广突破性新品种。

农工党中央也提出,应加强与常规育种技术相衔接的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我国生物育种原创性成果不足、重要基因缺乏等技术瓶颈,构筑农作物精准设计的遗传育种理论体系,为国家种业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合力打造良好外部环境

推进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形成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容量为40万份,保存着44万份种质资源,新的资源库今年将建成使用,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选种育种的关键在于科研攻关,其成功与否,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地的开发、资源库的建设,固然是一大利好消息,但在各民主党派中央看来,种子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保种育种人才队伍的缺失、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少等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新修订的《种子法》很多属于原则性条款,具体规范有待对应的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性规章进行补充。”民革中央认为,在涉及种子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仍存在内容不完全一致现象,妨碍种业法治体系的准确构建;过于严格的种质资源出口管制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加快推进种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依法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提高国家强制性种子质量标准,落实种子质量认证制度,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快制定修订转基因种子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基因编辑管理制度,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

民进中央则表示,应当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革品种审定制度、加强市场机关力度等措施,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让种企优胜劣汰中实现自我成长,最终不断做大做强。同时,通过修订法律、建立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等措施,增强全民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此外,针对保种育种人才的缺乏,民革中央表示,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增设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等各类人才的专项激励机制,保障种质资源保护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就龙头企业少的问题,农工党中央提出,全力打造国家级种业航母,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致公党中央建议,树立品牌种业理念,加快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快特色品种展示和示范体系等的建设,建立健全种业服务平台。(《团结报》记者 黄昌盛)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