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才溪乡调查》:见证闽西民主建政的红色经典

发布时间:2022-04-18 15:46:22 来源:团结报

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同时,闽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浴血奋战,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说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闽西,除了召开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的闽西上杭古田,还有一个乡镇不得不提,那就是上杭的才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1970年4月,周恩来曾指示,“今后外国兄弟党代表团和个人来华参观时,特别是一些尚在革命时期还未执政的党,多请他们到上杭古田、才溪去看看,看看我们当年艰苦环境下是怎样闹革命的。”

才溪乡调查会址

才溪地处闽西上杭西北部,原是一个乡,1993年2月撤乡建镇。这里在闽西革命斗争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它不仅因为“九军十八师”而让“将军之乡”闻名,更因为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让这个“苏区模范乡”至今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指引着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民主建政 执政为民

才溪在闽西较早建立了党组织。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入闽的影响和推动下,才溪人民成功举行武装暴动,建立了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和才溪区工会。

在土地革命战争环境下,如何建立政权、运用政权,这对当时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中国方案”。为此,才溪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进行了大量尝试和探索。毛泽东通过从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归纳了才溪在重视最基层的村级政权建设、选举工作公平公开公正、关心群众生活和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做法,实质上就是做到民主建政、执政为民。虽然当时毛泽东没有明确使用这些词语,但其内容已经充分反映这一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才溪对“民主建政、执政为民”的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国苏区提供了典范、树立了榜样。

如何民主建政?才溪乡通过选举把有觉悟、有能力、懂政策的积极分子选进苏维埃政府,“使之能起到打击内外反革命势力,增进工农生活福利的重大作用”;实行村代表主任制度及苏维埃代表与居民建立固定联系办法,“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像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使苏维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最大限度地把民众组织起来,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选举时,才溪不仅“充分执行了中央政府的选举训令”,而且注重调动选民的积极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老百姓积极参与,连老人家都“撑着棍子到会”。毛泽东对才溪选举的成功给予了充分肯定。

如何执政为民?才溪苏维埃干部白天抓生产,晚上访贫问苦,把人民群众住房、婚姻、疾病、穿衣及柴米油盐等事都记在工作本上,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地老百姓同声称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讲话中,毛泽东以此为例,深刻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全苏区所有的乡都向才溪等乡学习,使之都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才溪的政权建设实践,是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注重民主建设、坚持执政为民,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而闽西人民踊跃投身革命和苏区建设,积极参加红军、支持红军、支持革命的真实写照。从全国范围来说,闽西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最先尝试的地方,对民主建政、执政为民的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国苏区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闽西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民主建政、执政为民的探索地和实验田。

闹革命走前头 搞生产争上游

人民群众是民主建政伟大实践的力量之源。在推进民主建政实践过程中,才溪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了建设发展苏区、支持全国革命,才溪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革命、努力搞好生产,以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精神,大力开展劳动生产、发展经济和扩红支前,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

为了闹革命、支援革命,才溪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当地涌现出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事迹。当时的才溪包括上才溪和下才溪,毛泽东指出“全区以上下才溪两乡扩大红军成绩最好”。根据毛泽东的调查统计,上才溪共有青壮年男子(16岁至55岁)554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485人,比例达88%;下才溪青壮年男子765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533人,比例达70%。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到前线,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四年多里,为红军做了2万多双布鞋,交了70多万斤公粮。

为了搞生产发展经济,才溪苏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没有一片田塍没有种杂粮,能种番薯的田一概种下番薯了”,“开山开得女同志‘争’起来,我要开,你也要开”“竞赛的效力很大”,随处可见你追我赶、竞相比赛的场面。之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一种草根),更有吃糠的”,通过大力发展生产,生产超过暴动前10%,“群众吃肉、穿衣改善100%、吃饭改善了百分之一百(三个月米饭与六个月米饭之比)”“早起三朝当一工,大家赶快打冲锋,春耕计划完成后,劳动群众唔会穷。”才溪乡纪念馆展示的这段顺口溜,生动反映了当年才溪群众勇争上游的劳动热情。

1933年,由于在乡苏维埃选举、扩大红军及发展经济等方面的突出表现,才溪乡得到中央苏区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嘉奖,被誉为“第一个模范区”,并在才溪建立了光荣亭,树立了写有“我们是第一个模范区”几个大字的光荣碑。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后3个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把江西长冈、福建才溪“两个模范乡的小册子”印发给参会人员,并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才溪乡在扩红支红、发展经济、发展互济会等方面“做得非常之好”。

新中国成立后,才溪人民复原重建在战火中被损坏的光荣亭、光荣碑,请求毛泽东为光荣亭题词,毛泽东欣然答应,挥笔题写了“光荣亭”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光荣亭”是毛泽东一生仅题写的两个亭名之一(另一个是长沙的爱晚亭),可见才溪“模范区”在毛泽东心中的重要位置。

创建合作组织 “革命”“经济”两手抓

战争要取得胜利,供给一定要有保障。如何解决革命战争与经济工作的关系就成为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政权建设的重要课题。当时,一些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唯书唯上而不唯实,他们“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有的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完了,哪里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还有人认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忽视革命战争,离开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

古田会议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建党建军和根据地建设的策略和方针,毛泽东的思想和主张在闽西大地播下了种子。1930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到才溪调查时,就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搞生产,提出把耕田队改为互助组,引导群众创办各种合作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才溪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团结带领群众发扬实事求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把创建合作组织作为探索民主建政、开展经济建设、支持革命前线的重要抓手,创办了“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合作组织在加快生产发展、巩固苏区政权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详细调查了合作社的组织、运行情况后,指出这些组织“组织了全乡群众的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性进到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他还引用老百姓的话称赞“合作社第一好”。

才溪革命和生产的实践,用事实和成效说明了开展革命斗争与发展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发展经济是改善群众生活,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条件,帮助毛泽东找到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我们党要不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能不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怎样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重要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提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础上,以“铁的事实”和“有力的武器”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革命道路的科学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需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的工作方针,把才溪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苏维埃政府的决策方针。

(作者曾汉辉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古田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邓宇河系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


经典品读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古田同老红军、军烈属等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上杭才溪,是闽西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于1930年6月、1932年6月、1933年11月前后三次来到才溪。第三次来到这里时,用了10多天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走村访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谈心、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下了《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这篇著作于1941年1月改名为《才溪乡调查》,收入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才溪乡调查》多次印刷出版,1993年入编《毛泽东文集》第1卷。

《才溪乡调查》这篇经典著作,是毛泽东在才溪开展调查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不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是闽西儿女伟大革命实践的生动写照及对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

《才溪乡调查》(节选)

文化教育 

上才溪: 

日学。四个,共一校长,各一教员。教员伙食,群众募集款子,每人一角三分计算。学生共一百四十一人,多是六岁至十岁的。十一至十四岁的多进区苏义务教育性的劳动学校(由儿童工作干部训练所改)。全乡一至十五岁儿童六百多人,内六岁至十五岁的三百二十三人,此数内入日校的一百四十一人,入区苏劳动学校的三十七人,尚有一百四十五人失学。

夜学。四个,无校长,教员由日学教员兼。学生共一百二十多人,多是女子。每月每校办公费五角,群众募集的。 

识字班。二十四组,每组十人,共二百四十人,每五天由夜学教员发五个新字去认。每组一个组长,男女均有。因老,因工作,因小孩牵累,不能入夜学的,便入识字班。 

读报团。设于俱乐部内,有一主任,逢圩日(五日一圩)读《斗争》、《红中》及“通知”、“阶级分析”等。每次最少五六十人听,多的八九十人。 

识字牌。六块,设置于通路处。 

俱乐部。一个,任俱乐部工作的五十多人,内新剧团占三十多人。 

墙报。四处,每村一处,在日校门外。文章,学生教员做得多,群众做的不过十分之一。


共读支部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

支部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参观学习。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于2012年9月12日成立。现有党员48名,平均年龄43岁,其中多数是青年民营企业家。支部党员中各级人大代表4名、各级政协委员5名,具有高级职称党员6名。支部成立的9年中,先后6次获民革江苏省委会等授予的“先进支部”等;15名党员荣获民革中央、民革江苏省委会、江苏省直工委的先进个人嘉奖。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支部荣获民革江苏省委会授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称号,5名党员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朱鹏: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读了毛主席的《才溪乡调查》,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和密切联系群众、实实在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密不可分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简单一句话,蕴涵大道理。加入民革组织后,我在民革党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举全党之力做好参政议政,这是万鄂湘主席对每一位民革党员的要求。

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能为发言而发言、无病呻吟,而是要在扎根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做好提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我在党派、政协履职尽责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心头,不发无根据之言,在每一次调查研究中,夯实自己参政议政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支部党员林建军:

我是福建莆田人,莆田距离才溪300多公里,学习《才溪乡调查》,一次次为才溪精神所感动。我是民营经济的从业者,在经济生产的具体工作中,对于国家各种改革政策的落地有着最直接的体会。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决策前通过深入调查掌握信息,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决策更准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恰恰是我们每天都在实践的理论,这一论断,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肩负着参政议政的职责;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背负着人民赋予的重托,讲真话、建诤言,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旺盛生命力的来源,更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使命与担当。

支部党员张利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再读《才溪乡调查》,我深刻体会到从革命战争到新时代建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一脉相承的。我至今仍记得2020年8月南京暴雨连绵,我们邀请河海大学的专家,冒雨深入防汛一线调查,了解防汛隐患和实际困难,提交了《关于尽快修订<江苏省水域治安管理条例>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确保在汛情紧急时,使一线工作人员依法巡堤、依法防汛。

防汛年年有,但是不亲临防汛一线,很多信息是很难掌握的,这让我充分感觉到,扎实调研是党派或政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工作中,我不仅将调研精神运用到参政议政中,也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受益匪浅。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