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发布时间:2022-04-18 17:06:03 来源:团结报
195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专门撰写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在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彪炳史册的同时,也表达了继往开来,将革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的决心和信心。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以及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度评价
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照千秋,其业绩彪炳史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对于孙中山的伟大业绩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也是毛泽东对孙中山最为集中的一次综合性评价,其评价的历史站位、概括表达、用语分寸等都具有经典性的范本意义,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革命先行者”。“革命先行者”这个词,从毛泽东提出以后,几乎成为孙中山的专有名词。“先行者”即首先倡导者和践行者,用这个词评价孙中山,非常中肯、非常洽切。先行者,如果没有果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不会走在众人前列的。先行者未必就是成功者,其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敢于发声、敢于行动,为后人蹚出一条可行的路。孙中山在国难危重的时刻,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先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创“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不顾生命危险,奔走于国内外,宣传筹款,汇聚志士,发动武装起义,虽屡败却不改其志,最终“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位“先行者”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后来者包括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少走了不少弯路,继而前行。
二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旗帜”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党派为了表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精神力量等而专门设计出的由高度抽象图文组成的标识,其核心是精神、主义、信仰的高度象征。毛泽东用“旗帜”一词评价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切合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影响和贡献的。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高举彻底的反封建大旗,以毫不妥协、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保皇派做坚决的斗争。通过报刊文章、书信函札、公开演讲,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本质,表达了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才是挽救国民于水火的必由之路。孙中山鲜明的革命立场,让许多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方向,在思想舆论界和现实斗争中加快了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三是“丰功伟绩”。毛泽东在纪念文中,对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主要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二是“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这两大贡献也是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的光辉业绩,必将载入民族发展的史册,值得后人敬仰和纪念。
四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孙中山早年学医,但在为国人医治病痛的同时深感思想的愚昧更甚于躯体的疾病,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由“医人生涯”转向“医国事业”。孙中山早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地能尽其利、货能畅其流四大建言,但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泥牛入海。甲午战争后,孙中山深感依靠清政府自立自强绝非可能,遂奠定决心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率先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并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进一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在随后的《<民报>发刊词》中,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及“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中华民国成立后,尝试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治理结构,先后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平权、力谋国际平等诸多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后来代表其思想集大成者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凡数十万言,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
五是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在文中强调,“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个论断,站位极高,概括极高,表达水平极高,概括总结了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在中国历史和当下及未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定位定性问题。首先,毛泽东强调了“现代中国人”,一下子把“革命者”的范围放大到了最大限度,紧接着强调,在这些人中间,“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很显然,除了“一小撮”反对分子外,一切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和前途命运的人,都属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种划分,不是按照阶级性质、党派差别、社会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区分革命对象的,而是站在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待革命者的。这种划分,实质上是把孙中山的革命者形象和作用从更大视角、更高视野、更高层次进行了概括和提升,这种概括和提升,既充分体现了孙中山革命历史的发展特点,又考虑到了这面旗帜在今后如何继续发挥正面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划分,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和合作者,最大限度利用孙中山这面旗帜实现了统一战线最大程度的队伍归拢和力量集中,有效排除恶意诋毁和割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孙中山革命性质的密切联系的企图,有利于在孙中山既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
几点启示
《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视野广阔,视角新颖,内涵丰富,论述精到,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把握历史,明确当下的形势和任务,做好未来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一是学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历史是既有阶段多种因素交叉融合所形成的发展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发展的主题,总体来说,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和发展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时代主题,人民始终是这个主题的创造者。孙中山是近代以来始终高扬爱国民主自由统一的旗帜,是民主革命阶段始终走在国人前列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应给予其足够的敬仰和尊重。
二是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局面,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三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好未来的路。民族复兴需要汇聚各方力量,需要上下同心同德。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根据时局发展需要,及时采纳共产党的建议和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共同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最大限度汇聚了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唐国战,系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信阳基地主任)
经典品读
《纪念孙中山先生》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9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撰写《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刊发于《人民日报》,对孙中山作出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评价。该文简练概要,文字虽然不多,但表达的思想很丰富,情感很真挚,评价很中肯,许多论断已成为经典表述,影响至深。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支部共读
【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第四支部】

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第四支部成立于2001年,现有党员62人,由民革渊源老同志、医疗界、教育界、法律界和金融界人士等老中青三代组成。其中,朝阳区政协委员1人。现任主委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隗冬梅。支部党员、已故抗日远征军将领、民革前辈尤广才同志,曾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光荣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慰问。支部以民革中央的工作部署为目标,凝心聚力做好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践行初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参政议政、助力脱贫、爱心帮扶、公益捐助等工作中。支部党员撰写的《建设城市绿洲实现生态北京——朝阳区的环保生态建设调研》《社会化医疗养老和医保转诊全国联网的迫切性》《关于朝阳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12000吨的建议》等分别获得朝阳区委统战部、朝阳区政协嘉奖。
学习感悟
支部主委隗冬梅:
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足见孙中山先生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精神和以中华振兴为己任的理想。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谈道:“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他不仅是革命者,更是探索者。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在他的信念中,自有一幅蓝图。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这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壮志未酬,留下《建国方略》等著作,号召后继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作为新时代的民革党员,我们一定继承先生遗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奋斗,践行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支部党员单良: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这些处处体现出孙中山先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先生、学习孙中山先生、继承孙中山先生事业的义务和责任。百年既往,万象更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让我们沿着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支部党员王玮:
纵观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信念,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呼唤“我同胞之国民”联合救亡图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贡献。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坚守信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争取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195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专门撰写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在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彪炳史册的同时,也表达了继往开来,将革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的决心和信心。重读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了解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事业以及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征程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度评价
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照千秋,其业绩彪炳史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对于孙中山的伟大业绩给予了极高评价,这也是毛泽东对孙中山最为集中的一次综合性评价,其评价的历史站位、概括表达、用语分寸等都具有经典性的范本意义,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革命先行者”。“革命先行者”这个词,从毛泽东提出以后,几乎成为孙中山的专有名词。“先行者”即首先倡导者和践行者,用这个词评价孙中山,非常中肯、非常洽切。先行者,如果没有果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不会走在众人前列的。先行者未必就是成功者,其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敢于发声、敢于行动,为后人蹚出一条可行的路。孙中山在国难危重的时刻,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先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创“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不顾生命危险,奔走于国内外,宣传筹款,汇聚志士,发动武装起义,虽屡败却不改其志,最终“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位“先行者”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后来者包括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少走了不少弯路,继而前行。
二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旗帜”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党派为了表明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精神力量等而专门设计出的由高度抽象图文组成的标识,其核心是精神、主义、信仰的高度象征。毛泽东用“旗帜”一词评价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切合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影响和贡献的。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高举彻底的反封建大旗,以毫不妥协、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保皇派做坚决的斗争。通过报刊文章、书信函札、公开演讲,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本质,表达了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才是挽救国民于水火的必由之路。孙中山鲜明的革命立场,让许多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抛弃了改良的幻想,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方向,在思想舆论界和现实斗争中加快了清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三是“丰功伟绩”。毛泽东在纪念文中,对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主要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二是“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这两大贡献也是孙中山作为“革命先行者”对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的光辉业绩,必将载入民族发展的史册,值得后人敬仰和纪念。
四是“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孙中山早年学医,但在为国人医治病痛的同时深感思想的愚昧更甚于躯体的疾病,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由“医人生涯”转向“医国事业”。孙中山早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地能尽其利、货能畅其流四大建言,但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泥牛入海。甲午战争后,孙中山深感依靠清政府自立自强绝非可能,遂奠定决心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率先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并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进一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在随后的《<民报>发刊词》中,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及“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中华民国成立后,尝试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治理结构,先后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普及义务教育、主张男女平权、力谋国际平等诸多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后来代表其思想集大成者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凡数十万言,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
五是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在文中强调,“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个论断,站位极高,概括极高,表达水平极高,概括总结了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在中国历史和当下及未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定位定性问题。首先,毛泽东强调了“现代中国人”,一下子把“革命者”的范围放大到了最大限度,紧接着强调,在这些人中间,“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很显然,除了“一小撮”反对分子外,一切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和前途命运的人,都属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种划分,不是按照阶级性质、党派差别、社会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区分革命对象的,而是站在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利益,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看待革命者的。这种划分,实质上是把孙中山的革命者形象和作用从更大视角、更高视野、更高层次进行了概括和提升,这种概括和提升,既充分体现了孙中山革命历史的发展特点,又考虑到了这面旗帜在今后如何继续发挥正面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划分,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和合作者,最大限度利用孙中山这面旗帜实现了统一战线最大程度的队伍归拢和力量集中,有效排除恶意诋毁和割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孙中山革命性质的密切联系的企图,有利于在孙中山既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
几点启示
《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视野广阔,视角新颖,内涵丰富,论述精到,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把握历史,明确当下的形势和任务,做好未来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一是学会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历史是既有阶段多种因素交叉融合所形成的发展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发展的主题,总体来说,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和发展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时代主题,人民始终是这个主题的创造者。孙中山是近代以来始终高扬爱国民主自由统一的旗帜,是民主革命阶段始终走在国人前列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应给予其足够的敬仰和尊重。
二是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遗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局面,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三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好未来的路。民族复兴需要汇聚各方力量,需要上下同心同德。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根据时局发展需要,及时采纳共产党的建议和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共同开创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最大限度汇聚了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唐国战,系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南省统战理论研究信阳基地主任)
经典品读
《纪念孙中山先生》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9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撰写《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刊发于《人民日报》,对孙中山作出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评价。该文简练概要,文字虽然不多,但表达的思想很丰富,情感很真挚,评价很中肯,许多论断已成为经典表述,影响至深。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支部共读
【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第四支部】
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第四支部成立于2001年,现有党员62人,由民革渊源老同志、医疗界、教育界、法律界和金融界人士等老中青三代组成。其中,朝阳区政协委员1人。现任主委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隗冬梅。支部党员、已故抗日远征军将领、民革前辈尤广才同志,曾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光荣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慰问。支部以民革中央的工作部署为目标,凝心聚力做好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践行初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参政议政、助力脱贫、爱心帮扶、公益捐助等工作中。支部党员撰写的《建设城市绿洲实现生态北京——朝阳区的环保生态建设调研》《社会化医疗养老和医保转诊全国联网的迫切性》《关于朝阳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12000吨的建议》等分别获得朝阳区委统战部、朝阳区政协嘉奖。
学习感悟
支部主委隗冬梅:
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足见孙中山先生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精神和以中华振兴为己任的理想。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谈道:“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他不仅是革命者,更是探索者。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在他的信念中,自有一幅蓝图。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这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壮志未酬,留下《建国方略》等著作,号召后继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作为新时代的民革党员,我们一定继承先生遗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奋斗,践行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支部党员单良: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这些处处体现出孙中山先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先生、学习孙中山先生、继承孙中山先生事业的义务和责任。百年既往,万象更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让我们沿着孙中山先生的足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
支部党员王玮:
纵观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信念,呕心沥血,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呼唤“我同胞之国民”联合救亡图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贡献。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坚守信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争取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