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铜墙铁壁

——重温《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18 19:02:09 来源:团结报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在代表们充分讨论大会报告的基础上,1月27日,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结论讲话。《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所作结论讲话的一部分,最早发表在1934年1月31日《红色中华》特刊第5期上,入编195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取题名《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篇纲领性文献,是正确处理群众生活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著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对于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结合全国及各个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毛泽东在长汀、才溪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辩证地将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要求共产党员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正确解决发展生产、关心群众生活同支持革命战争的关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重温这篇文献,对于我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深刻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意蕴,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红军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采取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经济封锁的堡垒政策,仅在江西就建了4000多座碉堡,认为这是打击共产党的铜墙铁壁,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扼杀于摇篮中。

“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毛泽东以藐视的语气进行了回答:“一点也不是!”毛泽东引用中外史例指出,无论是拥有坚固城池宫殿的中国历代封建皇帝,还是凶恶的俄国沙皇,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倒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把千百万群众团结起来,有了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一铜墙铁壁,“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中国革命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真理,形象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的历史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回顾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融、生死与共,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不怕艰难、不畏牺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赞歌。

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面对“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面临的内外环境各种风险挑战更大。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铸就任何敌人和困难都打不垮、攻不破的铜墙铁壁,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如愿实现中国人民为之接续奋斗的目标。

共产党是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

《共产党宣言》郑重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其“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如何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毛泽东指出,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广大群众“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

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关心群众疾苦

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针对当时基层苏维埃一些同志存在“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指出这样是不能够战胜敌人的。

毛泽东赞扬了江西长岗乡、福建才溪乡工作人员关心当地百姓疾苦,郑重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毛泽东谆谆告诫,“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毛泽东还引用长冈乡群众的由衷赞叹——“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教育大家,只要我们这样做了,就能赢得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百姓的“小事”中有党性、有民心,解决好民生“小事”,彰显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和“博大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性质和任务,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不解决方法问题,什么任务也不能实现

关心群众生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要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方法问题。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泽东形象地把这两个问题比喻成“过河”与“桥或者船”的关系,指出弄清楚“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后,“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如何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强调要“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要向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学习“有很好的创造”,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同时解决好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既当好革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当好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要求大家用切实的办法来改善我们的工作,“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很好的工作同志”要把“帮助那些工作薄弱的地方”作为一种责任,“先进的地方应该更加前进,落后的地方应该赶上先进的地方”。做好了这些工作,就是巩固了我们阵地,就能“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真正铸成铜墙铁壁,“我们就能从这些阵地出发去粉碎敌人的‘围剿’,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在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是关心群众生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注意工作方法的根本要求没有改变。面对新征程上群众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发生的新变化,如果不持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就无法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注意群众工作方法,说一千道一万,最关键的就是要真心、真诚。只有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讲究方法、注重实效,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与群众交流、解决群众难题,才能铸起实现中国梦的铜墙铁壁。

(作者曾汉辉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古田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作者邓宇河系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


经典品读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1月24日下午至25日,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代表们对报告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1月27日,毛泽东根据代表们讨论的情况,作《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之后取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在讲话中提醒代表们要注意两个问题,即“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和“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回首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为民执政的光辉历程,追寻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源头活水,对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节选)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


共读组织

【民盟江西师范大学委员会】

民盟江西师范大学委员会

民盟江西师范大学支部成立于1951年6月,首任主委是著名历史学家谷霁光,彭先荫、郭仲熙、徐炽庆、倪国熙先后担任支部、总支主委。1993年民盟江西师范大学委员会成立至今,倪国熙、王东林、周洪、张国新、卢宇荣先后担任主委。

委员会现有盟员121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人、江西省政府参事1人,江西省政协委员1人。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盟员立足岗位,奋发有为,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履职尽责。盟员撰写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成绩显著,多项提案在全国两会引起热议,多项提案入选江西省政协大会发言提案,多项提案荣获江西省政协优秀提案。2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人被民盟中央授予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8年,委员会被民盟中央授予“优秀盟员之家”。2021年委员会被民盟江西省委会授予“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八十周年先进集体”。2017年和2018年,委员会被民盟江西省委会授予“省直基层组织先进基层组织”。2016年和2019年,委员会被民盟江西省委会授予“省直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先进集体”。2020年,委员会被民盟江西省委会授予“省直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


学习感悟

盟员熊智伟: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我深刻感觉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调研细致,案例翔实,切中要点。“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要想得到群众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和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和传承这种革命精神。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关心师生需求,切实了解师生的现实困境和发展障碍。“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加强自身修养,珍惜人民教师光荣,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

盟员刘金:

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后,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重要原因就是党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真正做到了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所阐述的观点放在当下,也极具现实意义。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增进民生福祉,以及深化党史学习、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与毛泽东同志的“关心群众生活”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学习,我也进一步认识到,在平时的盟务工作中,不仅仅要提出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盟员颜日明:

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主要强调了两个问题:群众生活和工作方法。“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时刻牵挂群众冷暖,群众才会衷心拥护。这篇文献既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伟大真理,也形象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历史规律。

如今正在全国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就是聚焦群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解决我们过河的“桥或船”问题,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盟员聂文庆:

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连、同舟共济,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强调:“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也应该是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自觉。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