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中国人的永恒经典

发布时间:2022-04-19 11:12:34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兼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

《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汇编而成,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其内容几乎包含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经济等诸多方面,涵盖了儒学各个方面的理念和观点,内涵浩博,议论精妙,是研究孔子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论语》的地位逐渐提高。汉唐把《论语》作为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通识教育教材。历来帝王都意识到其重要性,要求皇太子从小先通《论语》,再学习其他经典。在社会上,《论语》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北宋程颐认为“《论语》为书,传道立言,深得圣人之学”,南宋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在一体,作《四书章句集注》,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提高到与“五经”并列的高度。当今有人把《论语》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想表明《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对中国人的重要影响。

可以说,《论语》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是中国人一生必读的书,是排在第一位的必读书。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入理解把握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论语》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有的学者认为,《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实则不然,《论语》并不是随意编排的书,而是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全书20篇,每篇有一定主旨,各篇之间也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而篇》以论学为主题,涉及孝、悌、忠、信、义、礼等,讲的主要是学做人,即修身、处世、交友、为君、理民之道等,说明人非学不足以成人。《为政篇》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为学先于为政,所以次于《学而篇》。《八佾篇》集中讨论礼乐问题。礼乐是为政的基本途径,所以次于《为政篇》。《里仁篇》以仁为核心,讨论仁德修养。仁为礼乐之本,所以次于《八佾篇》等等。很多学者还指出,《论语》首章和末章安排也大有深意。马一浮说:首章是始教,意主于善诱;末章是终教,要归于成德。从《学而》为学的悦、乐、不愠三个阶段开始,最终达到知命、知礼、知言的人生境界,就能进入圣贤之域,阐明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而成人,学而成君子,学而成圣贤。

《论语》的主体思想是仁学

《论语》的主体思想是仁学。徐复观说:“《论语》一书,应该是一部‘仁书’,即是应用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论语》以书内分篇、篇内分章、章内分节、节内分段为形式,内容上全都指向仁,“一贯之道”就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仁”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又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在《论语·述而篇》中,他一方面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仁”似乎远在天边,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似乎近在眼前,当下即是。

“仁”在春秋时代只不过是“德”之一目,到了孔子手里获得了大大提升,成为统摄诸多德目的总德,孝、悌、忠、信、知、勇、诚、敬、恕、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宽、惠等等都以“仁”为核心推衍和发展。冯友兰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这就是说,“仁”是众德之首,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内圣外王的角度看,“仁”与“礼”对应,构成《论语》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二是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而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把这两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仁”是人的内在品性,人生价值的源头和根本,属于内圣;“礼”是以内在的“仁”为依据发用于人生修养的礼节、生活实践礼仪的和社会制度的礼制,属于外王。逻辑上仁与礼、内圣与外王分言,实质上则不能割裂、不能并列,二者的基本关系是仁主内而礼主外,仁为本而礼为用,仁为本而礼为末。本于“仁”,才可以“内圣”,才会有“外王”。“内圣”是“仁”所培育的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外王”则是“仁”在社会生活中现实发用的最高境界。二者皆以“仁”为原则和根基,即“仁”贯通于内圣与外王。

孔门之学与教,都围绕“仁”来生发,“求仁”是儒家实践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一方面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学以成人,学以致道,求仁得仁,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成己成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实现理想社会。孔子的“仁”不是纯粹哲学思辨构建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生命成长、人格提升过程中,在性与天道融合,天人合一中完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思想特质的“圣学”,即以仁为终极境界的成圣之学。

如何读《论语》

中国古代学童入私塾,学完《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之后,接着便是读《论语》,因为它容易上手,适于启蒙。现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读得最多、最易入手的也是《论语》。钱穆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他概括出读《论语》的四条原则:其一,当注意于书中之人物、时代、行事,使书本有活气。其二,当注意于书中之分类、组织、系统,使书本有条理。其三,当注意于本书与同时及前后各时有关系之书籍,使书本有联络。其四,当注意于本书与当代切身切世有关系之事项,使书本有应用。他还说:“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我们读《论语》,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足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读《论语》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唐文治说:“《论语》的精蕴在君子教育……包括君子教育之纲领,后世读《论语》者,其皆躬行实践,勉为君子,慎勿堕落品行,流为小人。”

读《论语》还要与人生和现实结合,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以完善人生,匡正社会。在这方面,古圣先贤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朱熹《四书集注》中引用了四条程子论读《论语》的话,其中第二条:“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是指读了《论语》以后对我们身心性命有什么影响。“全然无事”说明没有影响,“得一两句喜”就是读懂了一两句感到快乐,“知好之”就是喜好上了这本书,手舞足蹈是内心受到感动,兴高采烈的行为。第三条:“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思是读了《论语》以后不仅是一时感动,还会潜移默化,天长日久,让一个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变化气质,提升人格境界。第四条:“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这是指读《论语》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理解会越来越深入,从文字文意,体悟到更深刻的道理。(韩星


经典品读

论语(节选)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支部共读

【民革广州市天河区基层委第八支部】

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民革广州市天河区基层委第八支部(以下简称“支部”)成立于2018年7月,现有党员27名,自2019年以来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示范支部,支部党员获各类表彰荣誉达25人次。

强化学习,全面提升政治素质。支部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文章,其中20篇被省、市级以上刊物、网站或公众号采用。

筑牢基石,扎实开展组织建设。2020年,支部积极响应民革中央关于示范支部及党员之家的创建号召,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祖统工作、对口帮扶等活动,开展各类敬老爱老活动,传承民革优良传统。

集智聚力,高水平参政议政。支部注重提升建言献策质量,撰写各类提案、建议18件,其中10件获省、市、区优秀提案;关于“规范人脸识别”和“青少年脊椎健康”的提案内容被民革中央集体提案采用提交。

博爱牵手,创建社会服务品牌。支部以“博爱牵手”为主题,开展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各类帮扶。2018至2021年为天河民革小学(清远市横水岭小学)提供教师培训、跟岗学习、送课交流等活动。2018年、2019年分别与珠吉街道、车陂街道结对共建,为吉山小学、昌乐小学学生开展义务脊柱筛查。支部还多次赴贵州纳雍开展医教帮扶,协助拓展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主委致辞

民革广州市天河区基层委员会主委 吴小妹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论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温故而知新”,阅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宁静致远的心态和砥砺奋发的情怀。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譬如,儒家“仁爱”思想与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相契合;儒家的家国观念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社会、对国家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革天河区基层委第八支部此次参与开展的团结报“品读经典”活动,不仅仅是一次诵读,更是一次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民革党员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朱彦彦:

学习《论语》,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只有自律,才能自由做事,只有自律,才能提高自身品行。作为一名民革党员,首先要严守纪律。树立规矩意识,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勤于自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党纪。

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从儒家经典中可以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只有善于继承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做好我们的事业。

支部党员咸芳: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卫灵公篇》第28章深有感触,第28章的内容是“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都厌恶的人或者事物,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的人或者事物,也一定要考察一下”。这一章主要传达了两方面的思想,一是不能人云亦云,对人对事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以众人的观点及是非标准代替自己的独立判断,凡事均应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后再下结论;二是一个人或者事物的好坏,不能仅凭某一方面就予以断定,毕竟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地点、不同的人心中,对于同样的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地、综合地看待和考量事物。

结合民革的工作,我的感悟是要不断增强制度自信,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支部党员高远: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在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过去孩子入私塾就要读《论语》。《论语》中的很多话如“四海之内皆兄弟”“割鸡焉用牛刀”等被广泛引用,值得我们重复阅读和学习。

《论语》第一章讲“学”与“习”,值得思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头就讲“学习”并且学了还要不断练习,还有很多的乐趣。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要把《论语》中的“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应当认真学习这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同时也要学习几十年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历史,不断夯实与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忘合作初心,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支部党员马新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学习、虚怀若谷,才能增进知识,不断进步。学习是终生的,虚心才能得到传授。三人行必有我师,诠释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业无诚不兴、人无信不立。为人诚实,查找哪里还有欠缺,哪里还有不足,反省自己。修己、对人,诚信光明。不欺骗,不自欺欺人。在其位者,谋人谋事要尽心,不敷衍、不苟且。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我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谨于言、慎于行,杜绝不良风气,不忘入党初衷,不断勤勉学习。


相关链接之推荐书目

《论语译注》: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当今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论语》注释本。该书对《论语》有很详细的考据注释,并且对《论语》的文本进行了校勘。目前,很多对于《论语》的阐释书籍都引用该版本。《论语译注》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论语》通俗读物,适合初学者研读学习。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