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由《春江花月夜》诵读谈中华经典鉴赏

发布时间:2022-04-19 14:44:21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徐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南社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12个字,是《尚书·尧典》里记录的圣舜之语,据说是舜在任命夔为宫廷乐官时所做的艺术指示。此语流传后世,“言志”“永言”“依永”“和声”八字,成为中国诗词最古典的定义。

大抵自孔子授徒起始,“诗三百”便成为启蒙教育时段必须掌握的“童子功”之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吟诗作词,诵诗赋词,从来有无尽的内涵和无限的趣味。

诗词可以陶冶性情,因此,欧阳修说“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朱自清在导读《唐诗三百首》时指出:“有些人在生病的时候,或烦恼的时候,拿过一本诗来翻读,偶尔也朗吟几首,便会觉得心上平静些,轻松些”,因为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经济的,语短而意长。具备这些条件,读了之后容易平静轻松……读诗所欣赏的,便是诗里所表现的那些平静了的情感。

名作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便自知。笔者在2月12日于南京张治中将军故居举办的,以“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团结读书会活动中,高度评价与会的海峡两岸青年代表对《春江花月夜》的分享体会,指出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孤篇盖全唐”之誉,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

作者张若虚发挥奇幻的文学想象,以隽永优美的252个汉字,神奇地创作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九组韵律宛转、适于吟唱的诗句,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于一体,描述出春潮涌动、江景空灵、花影朦胧、月色皎洁、夜光袭人的文学长卷。

《春江花月夜》以江为场景,全篇共出现15个“月”字,大约在每两个词句中会用到一个“月”字,其文学技巧高妙绝伦。如诗如画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足以启悟人生。它会把吟唱者和诵读者从现实生活的种种纠结和无尽烦恼之中引出,领略那种穿越时光、跨越空间的华美意境,从而深度接受、欣赏和领悟春江花月时节的夜色之美,得到心灵上的享受和理智上的启迪,养成心态上的辽阔开放、沉郁灵动和宁静优雅。

“腹有诗书气自华”,借助对《春江花月夜》的导读和鉴赏,在中华文化史上,不仅有流传至今的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西游记》《红楼梦》等佳作名著,更有“人生惟有读书好”“最是书香能致远”“月读一书,日行一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经典阅读理念,这些理念倾注了中华先辈们“读有字书,悟无字理”,以及“在成人过程中成长,在成长进程中成才”的衷心期许。

“一流书”的基本人文内涵是“真、善、美、健、和”,即故事情节动人且具有启迪性,作品富有创意并能激发读者的创意;提倡人间的长情与大爱;记录人类杰出成就,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传播现代知识和新理念,内容具有实用价值。而读“一流的书”的目的,是努力做“一流的人”,也就是做现代社会的“君子”,让人生理想插上书香的翅膀。

黄永玉《春江花月夜》


经典品读

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张若虚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辞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之感。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两岸青年共诵经典共读唐诗

文化是两岸割舍不断的“根”

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张庆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直以来,民革中央高度重视机关干部的学习,开展了“书香民革”活动。2021年3月,民革中央印发文件并成立了读书学习活动指导小组。不久前,民革中央还举办了“书香民革”读书分享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并讲话,对党员学习和读书活动提出要求,寄予厚望。

今天,两岸青年以团结读书会的形式,通过现场与视频连线,北京、南京以及在台湾的同胞,一起参与品读经典,这种形式非常富有创新精神,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正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提到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华文化原本重亲厚情、充满人文精神。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们倍觉团圆之幸福、倍感团结之可贵、倍加思念台湾的父老乡亲!

让我们在品读中华传统名篇的同时,携手共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支部党员李一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文中十几次提到月亮和月光,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结合我从事的家文化专项收藏,和大家分享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什么是中国人的家呢?甲骨文里,家的字形是屋里养了一头猪,猪是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家里养猪表示食物富足,豢养生猪正是定居生活的标志。后来,汉字几经演变,“家”的字形却始终没有太大变化。可避风雨、食能果腹,是我们祖先对家的全部想象。

中国人对家有着特别的喜爱、不舍和眷恋,家是出生的地方、快乐的地方、健康成长的地方、不愿离开的地方,这里有熟悉的环境、亲戚和朋友。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切的期盼。家是来处,是生养我们的故土,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深沉情愫。中国人安土重迁,无论走得有多远,总会叮嘱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家在哪里。

台湾同胞陈翰霖: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在此以文化为桥梁,共同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

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曾在腾讯担任产品经理,现在与三位台湾学弟一起,在南京创办一家街舞工作室。

我从幼儿园大班起便来到大陆生活,可以说是在台湾土生、湖南土长的大半个湖南人。当与大家一起品读完《春江花月夜》后,我的内心激起了波澜。

当我读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我想到了儿时归乡时的一件小事。

儿时的我,每年都盼望着暑假,因为只有那两个月,我能够回到台湾,与父亲相伴。儿时的欢乐时光如流水,我逐渐长大,父亲也逐渐年迈。还记得三年前,也是我最近一次回到台湾看望父亲,父亲将我送至台北机场,在安检处与我告别。在我即将完成安检前,我回头望了一下,竟依稀看见父亲依旧站在那儿,眼眶已湿润泛红,当时的我也倍感鼻酸。

希望当下的疫情都能尽快过去,两岸因疫情造成的隔离能够逐渐被打破。

祝愿所有相隔相离之人,都能早日相见,彼此相伴。

台湾同胞黄瓈莹:

《春江花月夜》其中很多句子,都让我触动很深。通篇“月”这个字贯穿全诗,例如:“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等等。牛年的除夕,我的父母和我一起在南京度过,在台湾的家人们则通过视频跟大家围炉年夜饭。这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把握每个时刻可以和家人朋友们相聚的时间;也让我想起苏东坡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是一个享受独处的人,在今年过年的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和家人相聚,但是在家里,写写书法、看看书,非常惬意。今天,又能够来参加这样意义非凡的两岸青年共读经典读书会,让整个春节假期更加的充实。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反而觉得非常的幸福。

支部党员高大愚:

初唐诗人张若虚生平不详,却以《春江花月夜》被赞“孤篇盖全唐”。他写月夜春江,离人愁思,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便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展现了一个极为阔大浩渺的空间,继而引发对时间的思考。“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与“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广袤的空间因明月有了时间上的同步。接下来是景的描写:水绕芳甸、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空中月轮,引出张若虚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自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无论人间如何变化,明月亘古不变。在这里,有限的人突然窥探到了时间和宇宙的无限,对“永恒”发出了哲学思考,但诗人对于这个宏大的课题并未继续描写和追问,一问一答,姿态平和深邃,这本就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以下各句开始转而写到爱情,时间空间依然隐约其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隔两地,思情何托?唯有婵娟可共。之后的四句是对离人当下状况的描写,没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鸿雁和飞鱼也无法传递相思之情,只能通过梦境来相见。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今日的月亮又西斜了,不知道几人趁着月色归来,没人回答“我”,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诗人张若虚生活在唐朝,我们生活在现代。通过《春江花月夜》,我们与诗人神思交融,透过他的眼睛看春、江、花、月、夜,跟着他对宇宙和永恒发出追问。

也许人的一生放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来看,就如蜉蝣,何其短暂,如果在时间轴无限延长或者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待个人得失,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什么不能尽放其光彩呢!


支部共读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

民革江苏省委会直属企业二支部于2012年9月12日成立。现有党员55名,平均年龄43岁,其中多数是青年企业家。支部党员中各级人大代表5名、各级政协委员10名,具有高级职称党员6名。

支部成立的10年中,先后6次获民革江苏省委会等授予的“先进支部”等;15名党员荣获民革中央、民革江苏省委会、江苏省直工委的先进个人嘉奖。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支部荣获民革江苏省委会授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称号,5名党员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月12日,由团结报《文化周刊》发起,两岸青年孵化器联盟与民革江苏省直企业二支部共同承办的“团结读书会”在位于南京市沈举人巷26号的张治中将军旧居举行。本次读书会以“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来自北京、南京和台湾的青年才俊汇聚一堂,通过现场与视频连线的形式,共读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名作《春江花月夜》。图为活动现场。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