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论语》

发布时间:2022-05-23 11:35:34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历代战略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作品堪称“经典”,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在这些“经典”之中,《论语》毫无疑义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第一经典,主要记载儒学创始人孔子的言语行事,同时也载录了孔子的弟子,如曾参、颜渊、子路、子贡、子夏、子张等人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传世的《论语》通行本共20篇,始于《学而》篇,终于《尧曰》篇,约1.5万余字,辑录孔子之言最为集中,是我们领略、研究孔子思想学说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

大体而言,《论语》包含四部分基本内容:第一,以“仁义”为主干的政治伦理学说,“游之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反映在具体政治上就是提倡“德治”与“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以“克己复礼”为特点的礼治原则,具体表现为提倡爱有差等、尊卑有序的纲常之道,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所谓“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为此,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第三,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基调的“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叩之”,从中找到和掌握合适的度,辩证看待问题,凡事不走极端。如天人关系方面,既不否定鬼神、天意的存在,又着重强调人事的作用;政治秩序方面,既肯定君臣尊卑、父子上下关系的合理性,又主张这种合理性必须建立在共享义务与权力的基础之上,“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义”;文质关系方面,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想追求方面,既追求大同,“祖述尧舜”,又憧憬小康,“宪章文武”。第四,以追求“天下大同”为最高宗旨的社会理想,“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其中,“仁”“礼”学说是《论语》所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成分,“中庸”思想是《论语》所反映的孔子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大同”学说则是孔子远大而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论语》千言万语,说到底都是紧紧围绕着这四个基本纲目而具体展开铺陈的。

西汉时期,流布于世的《论语》版本,有鲁人所传的《鲁论》,齐人所传的《齐论》,以及鲁恭王刘余从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以先秦时期古文字书写的《古论》。三个版本篇数不一,《鲁论》20篇,《齐论》22篇,《古论》21篇。西汉晚期,张禹依《鲁论》厘定《论语》为20篇。参取鲁、齐两种版本,将其合而为一,遂成世人称之为《张侯论》的《论语》。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兼采《齐论》与《古论》注释《论语》,这使汉灵帝熹平年间依之刻石的《张侯论》最终得以被视为《论语》的定本而流传于后世。因此,我们今天所阅读的《论语》,其实就是以《鲁论》为主体的文本。

现在看来,《论语》20篇的编纂不是率意为之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结构的,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儒家的立人为政是一个合乎逻辑、逐次递进的展开过程,即《大学》所揭示的环节与链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一切以修身为本,而修身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学习。学者,借鉴和汲取他人的知识。习者,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印证与体验,使之成为自己认知与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提升自己的境界。两者结合在一起,即为“知行合一”。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故《学而》篇合乎自然成为《论语》的首篇。

如果说修身属于“内圣”的范畴,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毫无疑问属于“外王”的具体表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习”的宗旨不能局囿于个人修养,它最终是要服务于大众、贡献于社会。因此,孔子及其弟子主张参与政治,“致君尧舜上”,按此逻辑,以“外王”为生命归宿的《为政》篇,也就很自然地接《学而》篇而成为《论语》的第二篇。

“内圣”与“外王”,都必须有所本,这个“本”,首先是传承,从传统中寻找依据、觅取资源。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没有传承,无所谓发展;没有积累,谈不上创新,否则,这种发展、这种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个“本”,在孔子看来,就是商周以来的礼乐文明,更具体地讲,就是“礼”。故以言“礼”为中心的《八佾》篇紧接《为政》篇而成为《论语》的第三篇。

孔子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认识到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礼”无法照搬照抄拿来应对治国安邦之需,否则就是胶柱鼓瑟、缘木求鱼,必须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加以改造,注入新的生机、增添新的活力,以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新的超越。这个新的生机,就是充满人文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于是,重点说“仁”的《里仁》篇,就很正常地次于《八佾》之后。此后的十六篇,亦皆以此逻辑逐次展开,从而使孔子的思想体系得到全方位的呈示。凡读《论语》者,当注意其书的结构次序与内在逻辑,能做到这一点,实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较于《尚书》《周易》等经典,《论语》的文字,除《乡党》等个别篇章外,应该说是比较平顺通畅,容易阅读与理解的。然而,《论语》毕竟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在阅读时还是会遇上障碍,加上历代注疏诠解者甚多,对不少内容与文字的句读和解释难免产生歧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今天,我们对《论语》字义文义的理解,只能是努力接近其真相。

在阅读《论语》过程中产生的歧义,有的是缘于对孔子其人其学的评价而起。例如,《泰伯》篇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字面上直观的理解,似乎是孔子对普通民众的轻忽与简慢,将民众仅仅视为可供驱使的对象,反对开发“民智”,多少含有一定成分的“愚民”意味。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损害孔子作为“圣人”的光辉形象,于是,就有人曲为之说,通过改变通行句读的方式替孔子开脱,以维护其崇高与神圣的地位,这样,此语的标点就成了:“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孔子有仁慈的人文关怀固然不假,他对民众的关心和怜悯也是事实,但他毕竟是贵族阶层中的一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是他的基本立场,对下层民众难以真正平等对待,这也是儒家的共同价值取向,即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不能按当代的价值观来要求2500年前的古人,“知人论世”,这才是应有的历史主义态度。所以,我们今天在阅读与认知《论语》时,首先要努力避免以今律古,对古人的言行应该抱有“同情之理解”。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些歧义的产生,是由于古今学者所据不同版本的差异而造成的。《述而》篇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涉及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及其是否有学习研究《周易》的人生经历等问题,现在通行的文本表述是这样的:“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应该是文通字顺,没有什么可辨析的,但是唐代经学家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却提到,这里的“《易》”,按《鲁论》,乃是“亦”。这样一来,这段文字的断句就需要调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如此一来,含义也就变了,更重要的,是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评估和认识了。这种观点,虽说比较怪诞,但是,亦不可一概否定,因为毕竟有《鲁论》作为文献上的依据存在,故郭沫若、李镜池等人对此多有信从。我们今天阅读《论语》,可以继续照着通行本来予以解释,不过,同时也要知道《论语》中的不少文字,是有其他隶定和释读的,以免孤陋寡闻。

在阅读《论语》时产生歧义,有的是因为读者腹笥有限、功力不逮,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存在软肋与短板所致。例如,《子罕》篇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通常的解释是: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但细加推敲,似乎并不惬当,可谓疑窦丛生,令人困扰。因为孔子很少谈利是事实,对利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亦无可怀疑,但是,说孔子很少谈命,恐怕不能成立,至于说孔子很少谈“仁”云云,那就更是匪夷所思了。孙钦善教授曾就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为无论是从义理上判断,还是就句法上辨析,此处的两个“与”字,均非虚词中的连词,而是一个实词,其义是“赞同”“赞许”。如此,整句话应该断句标点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毫无疑问,此说是言之有据、说之成理的。由此可见,“功夫在诗外”,只有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多闻阙疑,方能在阅读与理解《论语》时触类旁通。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论语》中的不少字词涵义,也发生了变化,如《公冶长》篇有云:“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天“愚不可及”是带贬义的,但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宁武子“愚不可及”的评论,在特定的语境中,恰恰是褒义的。在孔子看来,宁武子的“愚”,乃是真正的“智”,故“愚不可及”的真实含义,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为“智”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古今文义变迁,在《论语》中,不是个别的现象,我们当充分注意,避免买椟还珠。

经典宜读,但如何读得恰当到位,是永远值得追求的。尽管如此,若能秉持“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初心,那么,阅读本身,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自然本能,必能丰富我们的头脑,拓展我们的视野,激活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境界。读《论语》如此,读其他古代经典亦如此!


支部共读

【民革阳泉市委会】

民革阳泉市委会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1982年12月,民革阳泉支部成立,党员7名。1987年6月,民革阳泉市委会成立,党员52名。截至2022年1月,民革阳泉市委会共有党员191名。其中山西省人大代表1名,阳泉市人大代表、阳泉市政协委员19名。现有支部9个,其中全国示范支部1个,省级示范支部1个,被民革山西省委会授予优秀党员之家1个。

近年来,在民革山西省委会和中共阳泉市委的领导下,民革阳泉市委会深入推进“15446”工作思路,即围绕建设高水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市级组织一条主线,锚定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五大目标,搭建一院、一家、一中心、一站四大平台,实施强基、固本、牵手、博爱四大工程,实现思想凝聚力、组织建设、履职能力、社会服务、社会法制、祖统工作六大提升。

市委会努力搭建“四大平台”,汇聚民革党员合力。通过搭建中山书院、党员之家、法律援助中心、社情民意联系站四大平台,为党员们提供凝聚共识、交流共进的有效载体。市委会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强基”工程凝聚共识,以政治引领为先导,主题教育、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推进多向发力,锻造了一支“民革铁军”;“固本”工程提升“言”值,围绕民革特色领题参政议政、主动提请民主监督议题、加强调研和成果转化。近年来,市委会共提交提案、建议238篇,其中,4篇被全国政协采用、30篇被山西省政协采用、4篇被中共阳泉市委书记批示;“牵手”工程汇聚合力,开展关爱党员“四走访”和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加强了支部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造民主党派乡村振兴帮扶示范点,展现了新时代民革新作为,凝聚强大同心力量;“博爱”工程争比贡献,发挥党员优势特长,开展了“博爱+暖心”行动、“博爱+法律关怀”行动、“博爱+两岸亲”行动等,不断打造社会服务和祖统工作的新亮点。

市委会先后荣获“民革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集体”“民革全国祖统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机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主委致辞

民革阳泉市委会主委 赵素卿

惠风和畅,政通人和,聚于桃河之滨,立于冠山之巅。我们组织民革阳泉市委会的同志们参与团结报《文化周刊》策划的“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活动,捧读经典《论语》,学习黄朴民教授的领读文章,如品甘露,沁人心脾。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第一经典,主要记载儒学创始人、“万世师表”孔子的言语行事。在东方国学智慧和现代文化的时代碰撞中,《论语》的思想精髓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导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我们做人做事藉以参考的行为准则。

捧读经典,可以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多少次,头脑中仿佛出现诵读经典的动人声音,丹墀上、杏坛前、古树下,高声诵读《论语》,此起彼伏,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多少次,在圣哲先贤面前默默肃立,与圣人进行心灵与精神的对话,仿佛有声声亲切而又威严的教导从历史的深处传来,穿透心扉,令人在震撼中反思人生得失,提升道德境界。

未来,我们将团结带领全市民革党员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阳泉市“14510”总体思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在谱写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山西篇章、阳泉篇章的时代大潮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感悟 

民革阳泉市委会直属支部党员研读《论语》

民革阳泉市委会直属支部主委李永幸: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由此深思,民革党员要提高履职能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其器”。

直属支部从2006年开始,坚持不懈抓学习,目前已经坚持了16年,以“讲出来的凝聚力”为品牌,持续推进支部工作。直属支部设立了“支部学习讲坛”,在每次学习活动过程结束后,大家都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畅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做到“学、思、践、悟”相结合。可以说,党员们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坚持经典研读,促进了自身修养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

今后,我们将坚持诵读经典,从中汲取哲理,提高道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闪耀的时代增加自己的光亮。

民革阳泉市委会北大街支部主委李素鱼: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让弟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的内容涉及教民知礼、诸侯会盟等,曾皙则描绘了一幅山水秀美、民生富足、畅怀欢快、天下太平的生活场景。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自古不变的追求。对照当下,先贤们的社会理想变为现实。执政党和政府所做的,就是要让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民革北大街支部要进一步发挥医卫资源优势,继续坚持进乡村、进社区开展健康宣传服务,把健康理念带到群众中,同时,把群众的需求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反映给有关部门。

站在时代的浪潮上,感受经典传递的力量,我们会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调研,知行合一,心怀“国之大者”,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勇毅奋进。

民革阳泉市委会上站支部主委李 强: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为人处世的规范,自古以来,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读着这些平易的文字,就像抚摸着一粒粒璀璨的珍珠,饱满中浸润着智慧与哲理,又像初升的骄阳照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长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革阳泉市委会上站支部多年来狠抓学习、深挖潜力,结合党员实际,多方联系各单位、各部门,联合开展“文化走基层”社会服务工作。自2013年以来,支部以档案历史图片展览、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党史学习教育、当地史料图书赠送等形式走进社区、军营、企业、乡村、学校等,持之以恒,坚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现已成为支部品牌。

此外,支部还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研讨活动,已成为当地积极贯彻落实红色领航战略的先行者。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