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从杜甫作品观其精神特征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6-13 09:04:11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徐希平,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是杜甫诞辰1310周年,杜诗的价值和意义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反而跨越时空,享誉中外。杜诗学被当代学者称为民族的文化诗学,其影响早已超越文学领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杜甫精神,博大精深,闻一多曾精辟简洁的加以概括,称其为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所谓庄严,是指其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慈善大爱情怀;所谓瑰丽,则是心灵与外表协调统一的明丽和美;所谓永久,则是真诚无饰,至情至性。三者结合即是善、美、真的同义语。杜甫将人间正气、社会良知、至情至性和艺术表现完美统一,具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艺术震撼力,可以担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历史重任,无愧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具体一点说,杜甫精神广泛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孕育而成,继承传统,勇于创造,独树一帜,同时包罗宏富。笔者难以面面俱到、全面论述,只能对其最具本质特征、最能反映出杜甫精神实质并有着鲜明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内容予以概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志存高远,胸襟博大,忧国忧民,矢志不渝,这是杜甫精神最为突出的特征,且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杜甫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帮助治理天下,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这自然是继承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但却完全是出于公心,“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利益,是杜甫立身行事、评判是非的最高标准,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报效祖国的信念、忧国忧民的意识,皆出于其至情至性、玉壶冰心。“上感九庙焚,下感万民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为了天下苍生,杜甫可以奉献生命。这种执着的理想和信念,在安史之乱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不仅如此,杜甫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英气逼人的少年壮志,到“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壮心不已的中年受挫,直至“死为辰星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壮志未酬的暮年悲歌,一如既往,伤时忧国,不改初衷。这种精神由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发端,经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精神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心怀天下这一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二,维护公平正义,疾恶如仇。杜甫谨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施行“仁政”。君臣官吏都应以广大百姓的根本利益为重,时刻关心考虑民生疾苦,并以此作为衡量百官政绩优劣的标准。官员只有尽心尽力为民办事的义务,没有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谋取私利及耗费民脂民膏的权力。对于前者,杜甫热情赞美,对于后者,则是深恶痛绝。杜甫主张严格执法,予以严惩,“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其三,勇于担当,慎独自省。杜甫虽然一生贫困,常需举债和亲友施舍,但其短暂的为官生涯并非全无聚敛受贿之机。然而,面对来历不明、居心叵测的重礼,杜甫毅然决然地予以辞还:“锦鳞卷还客,始觉心和平。”真正是身体力行,两袖清风。同时,杜甫在担任谏官期间,“斯时伏青蒲,延争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由此,可见其担当。杜甫因故履职未周,未能为受屈的友人辨别,他深感内疚,深深自责,“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充分展现其忠厚正直、慎独自省的秉性。

其四,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倡导文明,反对迷信。杜甫一生求真务实,在成都所作的两首《石笋行》和《石犀行》,对于荒诞无稽的迷信传说和所谓驱邪保安之法,给予严厉驳斥。杜甫认为这种习俗,穿凿附会,迷离恍惚,欺骗众生,蛊惑人心,危害甚烈,因此应该连根铲去,除恶务尽。同时,杜甫还根据客观常识,得出较为合乎科学道理的结论,表现出杜甫看待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唯物观点。杜甫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有感生发,对充斥朝野的诡怪不经的迷信之风提出尖锐批评,意欲“扶正道而杜神怪”。这自然与孔子“不语乱力怪神”的影响有关,杜甫自觉抵制迷信风潮的勇气和胆识,难能可贵。

其五,平等博爱,和睦友善。梁启超说,世人称杜甫为诗圣,而他更愿意称杜甫为情圣。杜甫秉承儒家博爱精神和宽广的胸怀,不仅对亲友同胞一往情深,对各族兄弟也真诚平等相待。杜甫给友人的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具有通达平等和睦的民族观,对少数民族没有偏见,对于今天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也不无启迪。

其六,旗帜鲜明反对战乱和穷兵黩武,呼唤和平。杜甫在“三吏”“三别”等许多诗篇中,揭露战乱之祸,谴责叛军的杀戮罪行,始终关注平叛进程,希望能够贡献力量。杜甫认为,即使是师出有名,也应有所节制,“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其最大的愿望是“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男谷女丝行复歌”,天下太平,永无战争,各族百姓安居乐业。

其七,杜甫的创作以严谨认真著称,有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元稹称杜甫为古代诗歌艺术之集大成者,“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尤其是其晚年在夔州期间的七律,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热爱诗歌,自觉传承诗艺,“诗是吾家事”,他追求尽善尽美,“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晚节渐于诗律细”,终于不负众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八,热爱自然、万物共生,有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理念。杜甫爱国爱民,关注人类社会,也喜爱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等自然生灵,其诗充满着对自然山水、隐逸生活的热爱。细微性灵的命运让杜甫为之烦恼担忧,感情之细腻令人满怀敬意,这也是中华文化注重自然生态观念的体现。

以上数端,最能体现杜甫精神的核心与实质,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也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杜甫精神不朽的魅力。


经典品读

秋兴八首(节选)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支部共读

【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第十三支部】

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第十三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支部成立于2010年5月,现有党员73人,党员来自法律、文化、教育、医卫及企业等领域,其中四川省政协委员1人、成都市人大代表1人、区县级政协委员6名、民革四川省委会专委会委员3名。

近年来,支部在民革四川省直工委的领导下,全体党员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参政履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支部被民革四川省委会授予首批“示范支部”称号、被民革四川省直工委授予“优秀支部”称号;2020年,支部被民革四川省委会授予“宣传工作先进基层组织”称号;2021年,支部被民革四川省委会授予“民革思想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主委致辞

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第十三支部主委 谢盛康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在美丽的锦城清水河畔、杜甫草堂之侧,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十三支部全体党员日前相聚在一起,参与团结报《文化周刊》策划的“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开展“共读永恒经典 相约诗圣杜甫”活动。本次活动是为深入贯彻落实民革中央建设“书香民革”精神的具体行动,大家在领读人徐希平教授的精彩讲座中,品读诗圣杜甫的经典名篇,这位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给我们每一位党员以深刻的感染。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唐乾元二年(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并在成都西郊建起杜甫草堂。在成都,杜甫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杜甫在《成都府》中留下了“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名句,在《春夜喜雨》中留下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名句。杜甫对成都的热爱溢于笔端,诸多名作名句,至今仍是成都最亮丽的名片。可以说,杜甫因成都而丰富,成都因杜甫而增光。

品读杜诗经典,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学习,党员们纵观古今,纷纷表示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要更好履职尽责,将经典的力量化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杨富远:

有幸参加这次团结报《文化周刊》“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品读经典活动,重温了杜甫的诗作,尤其是杜甫入蜀前和入蜀后的几首代表诗作,受益匪浅。再读杜诗,不仅感受到沉郁顿挫的风格,穷绝工巧的创作态度,平实淡雅的情感表达,更为杜甫在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天下苍生,终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感到钦佩。

杜甫的诗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面貌,生动反映了杜甫一生的经历,把现实社会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生活在唐朝动荡的年代,因此,反映战乱的诗数量很多,如《兵车行》《观兵》《前出塞》《后出塞》等。杜甫虽然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内心矛盾复杂,但总的来看他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在当前世界风云变幻,某些势力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拱火的情况下,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我们爱好和平,但并不惧怕战争,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贡献青春和热血。

支部党员徐 实:

从对社会现实认识之深刻、对人民群众疾苦之悲悯、对国家命运走向之忧虑等层面看,杜甫堪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诗疗病”之说兴于唐代,缘起于杜诗能治愈疟疾的戏说,但说“读杜诗,养浩然正气”的确不虚。忧国忧民、疾恶如仇是杜诗的一条主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足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憎。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寓有深刻的哲理。

参加这次支部组织的共读杜诗活动,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每当读到杜甫写给严武的诗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顿感正气升腾。

如今,恰逢盛世,参政议政是时代赋予民主党派的光荣职能。作为民革党员,我要坚持“讲真话、进诤言、出实招、谋良策”,积极建言献策。

支部党员周 勇:

杜诗中,我最喜欢《春夜喜雨》,我觉得这正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诗中,杜甫将对春雨的喜爱写得恰如其分。在我当知青务农的时候,对春雨有切身的感受。在茅草棚屋子里,由于白天农活繁重,夜晚很快进入香甜的梦乡,简直就进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当春雨敲窗,半夜醒来的时候,细细春雨随风而至,茅屋后面的庄稼接受了“贵如油”的春雨洗礼,想着它们一定会长得更好,心情也随之舒畅。

《春夜喜雨》中一个“好”字含情,“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情感,在杜甫看来,春雨细腻而贴人意,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惊喜于春雨的润物,诗人彻夜难眠,看到小路黝黑,江船渔火通明。天亮时,锦官城的花之红沾了春雨,鲜嫩欲滴,成都在诗人笔下无比美丽。

虽然现在的锦江没有古代的“江船火独明”的夜景,可是现代化的锦官城,寓于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更加朝气蓬勃,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支部入党考察联系人刘清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一生呕心沥血,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杜甫的诗风格多样、别出心裁,或沉郁慷慨,或清新自然,内容皆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

读杜甫的诗,我感受到了一颗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不管自己怎样落魄,怎样贫穷,怎样不得志,杜甫依旧忧心时局,关心民生疾苦,临终前仍写下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至死都没有忘记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现代诗人冯至先生曾说过:“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公元759年冬,杜甫携家眷辗转颠沛,风餐露宿,终于到达成都。远离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杜甫在成都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安稳的时光,也留下了众多著名的诗篇。

杜甫在成都找到了审美的精髓,找到了将诗歌与自然山水、人生际遇、家国情怀相结合的方式。许多诗作因通俗可感,生活气息浓厚,流传甚广。也可以说,在四川的十几年,杜甫迎来了他诗歌上的成熟期。

诗人闻一多曾评价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无论是才华还是人格,杜甫都担得起这份评价。我也深深地为杜甫“以家国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人格精神所感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全面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祖国发展尽绵薄之力。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