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读董子名言 感悟先哲智慧

发布时间:2022-06-27 08:59:10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曹迎春,衡水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儒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衡水市第六批市管优秀专家。

西汉大儒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儒学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董仲舒使儒学由一家而融汇百家,由诸子而成独尊,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走向。然而,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古奥难懂,足以让专业学者皓首穷经。如何才能为一般读者了解董仲舒思想找到一条捷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春秋繁露》中的名言入手,这些名言是董仲舒思想的高度浓缩,可以作为打开董仲舒思想大门的钥匙。

忧患之思

“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

此句出自《春秋繁露·玉英》,意思是:如果你面临忧患而不知忧惧,那么前途就会凶险;相反,如果你面临忧患而深以为忧,那么就会逢凶化吉。从辩证的观点看,忧与喜、祸与福,本就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但是对立面的转化又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董仲舒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面对“忧”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有忧而不知忧”和“有忧而深忧之”,两种不同的态度,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凶,后者吉。

董仲舒以鲁桓公和齐桓公为例,进行了对比说明。鲁桓公是杀死自己的哥哥隐公即位的,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因为没有嫡子即位,所以按继承顺序应该由母亲地位高的桓公即位,但是这时候桓公年纪还小,而隐公不但年长且十分贤能,于是大夫们就拥立隐公为君主。隐公本想暂代,等弟弟成年后就把君位还给他,可是后来的发展事与愿违。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公子翚建议隐公杀掉桓公,隐公没有答应,说自己打算让位。这让公子翚很害怕,生怕他的建议被桓公知道,于是他又去桓公那里诬陷隐公,说隐公根本没有还政的打算,并且请求桓公杀了哥哥。桓公却没有哥哥那么厚道,他答应了。这样,公子翚派人弑杀了隐公,立桓公为君。鲁桓公就是这样登上王位的,用了很不光彩的手段。他即位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杀死哥哥登上王位而有任何不安和忧虑,也没有什么得民心、任贤才的举动,最后大祸临头,死在了异国他乡。

齐桓公又是怎么即位的呢?齐桓公的即位也不是光明正大的。齐桓公的父亲在位时,齐国政治发生混乱。鲍叔牙保护小白(齐桓公的名字)逃到莒国,管仲保护着小白的哥哥公子纠逃到鲁国。后来,他们的父亲死后,鲁国赶紧护送公子纠回国抢夺君位,并派管仲带兵封堵从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于是鲁国就慢悠悠地送公子纠回国。等到了齐国才发现,小白早已被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即位的过程,齐桓公也是使用了诈谋手段。

但是与鲁桓公不同的是,齐桓公即位后尊敬并任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积极改革,在外交上严格遵守信义,最终称霸诸侯。董仲舒说:“鲁桓忘其忧而祸逮其身,齐桓忧其忧而立功名”(《春秋繁露·玉英》),两个人都有忧患,但是一个“忘其忧”,一个“忧其忧”,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完全不同。

谨慎之德

“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此句出自《春秋繁露·盟会要》。看到这句话,我们可能首先会联想到刘备的遗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过,刘备的遗训是在谈论道德修养,而董仲舒的“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却是在评价《春秋》一书的记事风格。董仲舒是研究《春秋》的大家,他认为《春秋》记载事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因为善事小就不写出来,不因为恶事小就不去除。

董仲舒认为,春秋时期之所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天子不守礼。天子不守礼,最初也只是在丧礼、婚礼上的失礼而不加以纠正,后来慢慢发展成王室内部兄弟相残的人伦悲剧,随之而来的是诸侯不尊王室、不讲礼义。董仲舒认为,春秋时期从天子不守礼到诸侯不守礼,再到后来出现弑君亡国的恶果,都是“细恶不绝之所致也”(《春秋繁露·王道》)。

在董仲舒看来,“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是《春秋》写作的风格特点,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春秋》教给我们为政、做人都须谨慎的道理,这是董仲舒“慎德”思想的理论来源。

辩证之法

“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此句出自《春秋繁露·竹林》。常变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般情况下,要坚持原则,不能随意变动;在特殊情况下,就应该灵活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而不能死抱着原则不放。常与变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谁也不妨碍谁,但是也绝不能瞎用、乱用。

董仲舒讲的楚国司马子反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根据《公羊传》的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楚庄王带兵包围了宋国,虽然楚国是大国,宋国是小国,但是宋国的抵抗很顽强,楚国久攻不下。眼看楚国粮草也不多了,于是楚庄王就派他的弟弟、担任司马的子反去探听宋国都城的情况。结果,宋国的大夫华元告诉子反,被围城数月的宋国百姓实在太惨了,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地步。子反一听这种情况,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把楚军只有七天粮食的情况也如实告诉了对方,并且同意撤兵。楚庄王知道后大怒,但经过子反的再三劝说,楚庄王还是撤军了。国君派你去探听敌情,你却把自己的底细告诉对方,还先斩后奏,答应敌方请求,同意停战撤军。一般说来,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是要大加贬斥的,可是《春秋》反而给予赞扬。这是什么原因呢?董仲舒是这么分析的:子反遇到的不是一般情况,而是特殊情况。没有特殊情况,要按照原则行事;遇到特殊情况,就要灵活变通。这就是董仲舒的辩证之法。

治学之道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此句出自《春秋繁露·精华》,是董仲舒对经典的学习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意思是,读经典不能抱着教条。对《诗经》《周易》《春秋》这些经典文本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公式、没有统一模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多元的、开放的,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就拿“《诗》无达诂”来说,董仲舒在引用和解释《诗经》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解释。比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有这样四句:“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从字面意思看,是把尹太师比作高山,受到百姓的仰望。董仲舒曾对这四句诗引用过两次。

一处是在《春秋繁露·山川颂》。董仲舒在颂扬完高山无私奉献的美德后,引用这四句,把高山比喻成高贵的君子;另一处是在《天人三策》。董仲舒给汉武帝讲当官不应与百姓争夺利益时说,周王室衰败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诗人看到世风日下的情形,就作《节南山》进行讥讽,接着就引用了这四句。

同一首诗,两处引用,一处赞美,一处讥讽。这是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的极好体现,根据需要对《诗经》进行引用和解释。后世的文论家普遍接受了董仲舒的这一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为注重读者主观阐发的文学阐释理论。(曹迎春)


主委致辞

民革衡水市委会主委 崔海霞

民革衡水市委会学院支部参与开展的“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活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积极打造“书香民革”,落实民革中央“履职能力建设年”,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思想涵盖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治国理政到个人修养的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东方智慧。例如,董仲舒阐发的“大一统”思想,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推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董仲舒专心治学,其“目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董仲舒所提炼的传统社会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亦是一脉相承。

民革衡水市委会将以团结报发起的团结读书会为契机,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处处有书香”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充实自我,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养;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参政议政的深度和广度。


支部共读

【民革衡水市委会学院支部】

衡水学院向民革衡水市委会赠送董仲舒研究系列著作

民革衡水市委会学院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民革衡水市委会学院支部成立于1998年,现有党员19人,是民革衡水市委会唯一的高校支部。支部党员分布在美术、音乐、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

近年来,在民革衡水市委会的领导下,支部党员务实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部党员结合自身业务和学术优势,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近5年来,围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支部党员撰写提案30余项,其中,多篇提案获评省、市两级优秀提案。

支部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民革河北省优秀支部”“民革河北省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多名党员受到民革中央、民革河北省委会、中共衡水市委统战部的表彰。


学习感悟

支部副主委陈振帮:

董仲舒是儒家中兴式人物,其思想体系繁阔庞大、包罗万象,其精神光芒即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并非弃百家之学于不顾,恰恰相反,董仲舒提倡汲百家之长,去其糟粕,让一切优秀的精华为我所用,然后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从而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

结合自身工作来说,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学贯中西,纵览古今,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在心理学领域里的“大一统”。

当然,这既需要有一定的聪明才智,更需要有“三年目不窥园”的治学态度和“正心而归一善”的精神境界。

支部党员徐晓丽:

初识董仲舒,始于中学课本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来到大儒之乡——衡水,再加上衡水学院浓厚的董子文化研究氛围的熏陶,我渐渐对董仲舒、董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有其永恒的价值,这种美德从古至今被我们所崇尚。其基本内核仍然合乎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信”作为“五常”中重要的人伦思想,成为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基础;“仁”“义”“礼”更是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友善”。可见,“五常”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应该从董仲舒的思想中挖掘汲取对现代社会有意义的内容,用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来修身审己,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支部党员赵章留:

董仲舒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更多关注的是董子的心理学思想。他的心理学思想在《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等篇中有精辟的论述。

董仲舒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养生”,他认为养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养生构成,分为身体养生和心理养生。身体养生的内涵是珍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心理养生则是养心,心是精神和道德之义,养心重于养身。那么怎么养生呢?董仲舒认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即身体用物质的利来养,心理更重要,要用仁义来养。二是身心和谐,即“仁者寿,心和平,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寿不仅指的是生理上的长寿,还包括精神生活的高质量与生活状态的美好。仁义之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修养身心,心境平和,汲天地之美滋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精神的愉悦,所以董仲舒养生的终极目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完美融合。这种观念和我国当前提倡的“健康中国”的理念高度契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提出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所以,董仲舒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现代人提倡的“大健康”理念和董仲舒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精彩回放

团结读书会走进河北衡水

  6月10日上午,民革衡水市学院支部党员相聚在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参与开展“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活动。此次活动是由团结报《文化周刊》策划,民革河北省委会宣传处、民革衡水市委会具体指导开展的。衡水市副市长、民革衡水市委会主委崔海霞,中共衡水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援助出席活动。卢援助代表衡水学院向民革衡水市委会赠送了由董子学院出版的董仲舒研究系列著作。

  崔海霞表示,董仲舒作为衡水文化名人,其思想内涵深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作用。作为一名民革党员,读书不是一件独善个人之事,还兼济着政治之责,是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党员同志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深度和广度。

  活动的领读专家曹迎春教授作了题为《走近董仲舒》的讲座。她围绕董仲舒的生平、故里,详细讲解了董仲舒作为衡水历史文化名人,在中国儒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重要作用及深远影响,重点介绍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和“五常”思想。“大一统”思想不仅为汉代社会的政治思想转变完成了理论建构,还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制度建设和民族文化心理;“五常”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主导。

  支部党员闫丽琴、陈振帮、赵章留、徐晓丽等在交流学习心得时表示,这次读书会活动内容丰富、意义重大。董仲舒思想体系包罗万象、意境深远,细心品读,如醍醐灌顶、春风化雨,其散发的精神光芒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三年目不窥园”的治学态度和“正心而归一善”的精神境界,深深刻在国人心中。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治学、深入基层,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支部主委时丽冉总结此次活动时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支部党员们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董仲舒思想,希望大家能够将经典的力量化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邢东乐 肖凤)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