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7-11 09:11:55 来源:团结报
【领读人】

方永江,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了解三苏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善于从东坡经典中把东坡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东坡文化研究者、传播者的光荣使命。
东坡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一分子,苏轼身上彰显着中国精神。
首先是苏轼的爱国情操和民本思想。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步入政坛,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其奋厉当世、爱国为民的志向。苏轼不以耳目之玩夺口体之资,谏买浙灯;置生死于度外,徐州抗洪;更在垂老投荒之时,筹建东、西二桥。《江城子·密州出猎》,集中展示了苏轼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时,苏轼正在密州太守任上,年龄已近40岁,一次出猎激发了他的豪情。整首词表达出男儿本色:对国家和百姓无比的忠诚与热爱。
其次是苏轼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学追求上,苏轼始终勇立创新潮头,故而能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政治家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
守其正方能创其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文人”的苏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苏轼的高文大册固然值得称道,他的小文小说也是独树一帜。明代袁宏道曾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曾写过一篇堪称妙文的游记,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短八十余字,有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景物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慨。这篇妙文对后世影响很深,开创明清小品文的先河。
苏轼对古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不仅有理论突破,而且躬身实践。可以这样说,苏轼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革新运动的继承者,是欧阳修的继任者和得力助手,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古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涉及多个方面,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体现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他对词的认识、词的内容、词的风格等,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代书法家的苏轼,是“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诸如此类,集中体现了苏轼的创新意识。
“奋厉当世忠诚有为,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东坡文化内涵,既有致君尧舜、爱国为民的仁爱精神,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忠敬精神,平衡和谐、美美与共的和合精神等,同时蕴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
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仁爱精神在国家层面的价值
苏轼在《御试制科策一道》里谈到国家当时的状况:想减轻百姓的赋税,但朝廷的财用就会短缺;想威加邻国,但实力却不强;想兴利除害,但又没有贤才可用;想使社会风清气正,但又没有良策。苏轼将国家的情况比作一个“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策略一》)苏东坡以庸医和良医对相同症状的不同诊断,来说明这样的疾病由来已深,不能用常规药方治之。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呢?苏轼找到了其政治基础:以民为本。在《御试制科策一道》中,苏轼提出“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国家非君王独有,只不过是让君王作为代表主持天下罢了。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建构了家国天下的伦理秩序,很容易让帝王产生“朕即天下”的幻觉,苏轼则洞察到了君王与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劝诫君王要重视百姓。
二、平和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
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处理“物”与“我”的关系上,主张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以此来避免为物事所累,也就根本不会有“美恶横生,而优乐出焉”的物质性烦恼。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旷然豁达,诸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书王定国所藏〈寒烟叠嶂图〉》)等。
苏轼在密州收养弃婴,在鄂州﹑黄州拯救溺婴,以及在儋州倡导黎汉团结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苏轼曾对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当他被贬至未开化之地,依然可以和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匹夫村妇相往来。常有朋友邻居来看望他,他也时常回访。苏轼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相处十分融洽。他与黎子云兄弟交好,并亲历修建“载酒堂”,在蛮荒之地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在此三年间讲学明道,儋州教化日兴,海内外才子接踵而来,拜东坡为师。儋州成了海南岛的文化中心,尊师重教的传统也衍展开来。
三、忠敬精神在个人层面的价值
苏轼有《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程夫人不残鸟雀的仁爱之举深深影响着苏轼兄弟,让他们自小就培养起仁爱之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苏轼兄弟处处以民为本,无论是在仕途顺利之时还是贬谪落难之际,他们都尽自己所能,为民谋利。(方永江)
主委致辞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主委 宋洪芳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载诗书城——四川眉山。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亮丽的一抹。东坡文化,饱含着人生哲学,饱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也饱含着浓浓的情感。
参与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是落实民革中央建设“书香民革”工作要求,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
支部共读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

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最早起源于1996年由曾达品、邹荣辉、余康琼组建的三人学习小组。1998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县支部成立,左性智担任主委。2001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和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东坡区支部成立,分别由吴爱玲、赵月棱担任主委。2005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市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吴爱玲、王晓明先后担任主委,现任主委宋洪芳。支部现有党员115人。
支部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共四川省委、中共眉山市委以及民革中央、民革四川省委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时代参政党建设“四新”“三好”要求,团结带领全体民革党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和眉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革力量。
经典品读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周敏航:
初读《赤壁赋》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更觉此文精美。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苏轼顺应自然、随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水、寻求寄托的思想,保持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看似自嘲,却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有人说,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但苏轼却忍下来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吾心安处是吾乡”,如此境界,让人叹服。屡次被贬、仕途不顺的苏轼,正是因为越挫越勇的性格,始终不忘初心,用胸中笔墨抒发情感,才备受人们敬佩。在逆境中,仍能豁达开朗、宠辱不惊、超然物外,这样的苏轼给了我们现代人无限的启发,遭遇困境与挫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该是追求本心,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敢于向困境挑战,在困境中成长。
支部党员黄 倩: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这样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作为一名眉山人,我从小对东坡文化耳濡目染,偶然细品到东坡文章,收获颇丰。
苏东坡在赠予好友的一篇杂说《稼说送张琥》中,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及收获成果作比,为治学之道做了铺垫;苏东坡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定风波》一词为苏东坡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方式,引导我们要做乐观豁达之人。苏东坡的一生三起三落,坎坷波折,但他一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笑对人生,从来没有因挫折而消极堕落,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我们要传承东坡豁达的精神,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
支部党员李 升: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散文是苏轼于1074年所作,当时,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密州。苏轼在田野间找一陋室,并修葺一新。恰巧陋室的一角有一旧台,也一并被苏轼修葺,成为他与他的朋友们的饮酒论诗、谈天说地的地方。有人说,这时的苏轼有一种“无为”的道家思想,是消极的。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面对困难的自我救赎,是一种自我的清新安静。文中写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有尽”,就是提醒我们每个人,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所欲”,要有一颗安静之心。这才是苏轼,一个能屈能伸的伟丈夫。
纵观苏轼的坎坷人生,他虽然有委屈,但主要是积极向上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希望像周瑜那样征杀战场,即使自己被贬;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多想挽弓射天狼。当无法实现抱负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到安静的人生状态,这又是多么的洒脱。
支部党员曹利君:
苏轼一生几次被贬,第一次是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黄州是僻陋多雨,但苏轼是善于发现人生之美的智者,没有在失望中沉沦,而是发现生活的美好,他说这里水好,鱼肯定美味;说这里山好,感觉闻到了笋香。
本应是囚徒般的生活,在苏轼的用心经营下,却另有一番滋味。他喜欢吃肉,黄州的猪肉便宜,他研究出“东坡肉”,风靡一时;为了家人的生计,他从学士变农夫,带领家人开垦种地,苦中有乐;他建造了一处房屋,名为“东坡雪堂”,接待客人,自在旷达;他喜喝小酒,与友人漫游,游赤壁、宿桥上,留下了诸如《赤壁赋》《临江仙》等绝唱。
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坡文化的深入学习、传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发展。
[ 责任编辑:赵昕 ]
【领读人】
方永江,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了解三苏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善于从东坡经典中把东坡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东坡文化研究者、传播者的光荣使命。
东坡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一分子,苏轼身上彰显着中国精神。
首先是苏轼的爱国情操和民本思想。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步入政坛,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其奋厉当世、爱国为民的志向。苏轼不以耳目之玩夺口体之资,谏买浙灯;置生死于度外,徐州抗洪;更在垂老投荒之时,筹建东、西二桥。《江城子·密州出猎》,集中展示了苏轼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时,苏轼正在密州太守任上,年龄已近40岁,一次出猎激发了他的豪情。整首词表达出男儿本色:对国家和百姓无比的忠诚与热爱。
其次是苏轼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学追求上,苏轼始终勇立创新潮头,故而能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政治家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
守其正方能创其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文人”的苏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苏轼的高文大册固然值得称道,他的小文小说也是独树一帜。明代袁宏道曾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曾写过一篇堪称妙文的游记,全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短八十余字,有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景物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慨。这篇妙文对后世影响很深,开创明清小品文的先河。
苏轼对古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不仅有理论突破,而且躬身实践。可以这样说,苏轼是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革新运动的继承者,是欧阳修的继任者和得力助手,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古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涉及多个方面,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体现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他对词的认识、词的内容、词的风格等,都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代书法家的苏轼,是“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天下三大行书”……诸如此类,集中体现了苏轼的创新意识。
“奋厉当世忠诚有为,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东坡文化内涵,既有致君尧舜、爱国为民的仁爱精神,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忠敬精神,平衡和谐、美美与共的和合精神等,同时蕴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
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仁爱精神在国家层面的价值
苏轼在《御试制科策一道》里谈到国家当时的状况:想减轻百姓的赋税,但朝廷的财用就会短缺;想威加邻国,但实力却不强;想兴利除害,但又没有贤才可用;想使社会风清气正,但又没有良策。苏轼将国家的情况比作一个“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策略一》)苏东坡以庸医和良医对相同症状的不同诊断,来说明这样的疾病由来已深,不能用常规药方治之。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呢?苏轼找到了其政治基础:以民为本。在《御试制科策一道》中,苏轼提出“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国家非君王独有,只不过是让君王作为代表主持天下罢了。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建构了家国天下的伦理秩序,很容易让帝王产生“朕即天下”的幻觉,苏轼则洞察到了君王与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劝诫君王要重视百姓。
二、平和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价值
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处理“物”与“我”的关系上,主张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以此来避免为物事所累,也就根本不会有“美恶横生,而优乐出焉”的物质性烦恼。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旷然豁达,诸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书王定国所藏〈寒烟叠嶂图〉》)等。
苏轼在密州收养弃婴,在鄂州﹑黄州拯救溺婴,以及在儋州倡导黎汉团结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苏轼曾对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当他被贬至未开化之地,依然可以和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匹夫村妇相往来。常有朋友邻居来看望他,他也时常回访。苏轼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相处十分融洽。他与黎子云兄弟交好,并亲历修建“载酒堂”,在蛮荒之地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在此三年间讲学明道,儋州教化日兴,海内外才子接踵而来,拜东坡为师。儋州成了海南岛的文化中心,尊师重教的传统也衍展开来。
三、忠敬精神在个人层面的价值
苏轼有《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程夫人不残鸟雀的仁爱之举深深影响着苏轼兄弟,让他们自小就培养起仁爱之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苏轼兄弟处处以民为本,无论是在仕途顺利之时还是贬谪落难之际,他们都尽自己所能,为民谋利。(方永江)
主委致辞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主委 宋洪芳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载诗书城——四川眉山。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亮丽的一抹。东坡文化,饱含着人生哲学,饱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也饱含着浓浓的情感。
参与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是落实民革中央建设“书香民革”工作要求,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
支部共读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
支部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民革眉山市总支部最早起源于1996年由曾达品、邹荣辉、余康琼组建的三人学习小组。1998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县支部成立,左性智担任主委。2001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和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东坡区支部成立,分别由吴爱玲、赵月棱担任主委。2005年,民革四川省委会直属眉山市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吴爱玲、王晓明先后担任主委,现任主委宋洪芳。支部现有党员115人。
支部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中共四川省委、中共眉山市委以及民革中央、民革四川省委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时代参政党建设“四新”“三好”要求,团结带领全体民革党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和眉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民革力量。
经典品读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周敏航:
初读《赤壁赋》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更觉此文精美。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苏轼顺应自然、随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水、寻求寄托的思想,保持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看似自嘲,却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有人说,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但苏轼却忍下来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吾心安处是吾乡”,如此境界,让人叹服。屡次被贬、仕途不顺的苏轼,正是因为越挫越勇的性格,始终不忘初心,用胸中笔墨抒发情感,才备受人们敬佩。在逆境中,仍能豁达开朗、宠辱不惊、超然物外,这样的苏轼给了我们现代人无限的启发,遭遇困境与挫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自怨自艾,而应该是追求本心,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敢于向困境挑战,在困境中成长。
支部党员黄 倩: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这样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作为一名眉山人,我从小对东坡文化耳濡目染,偶然细品到东坡文章,收获颇丰。
苏东坡在赠予好友的一篇杂说《稼说送张琥》中,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及收获成果作比,为治学之道做了铺垫;苏东坡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定风波》一词为苏东坡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方式,引导我们要做乐观豁达之人。苏东坡的一生三起三落,坎坷波折,但他一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笑对人生,从来没有因挫折而消极堕落,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我们要传承东坡豁达的精神,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
支部党员李 升: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散文是苏轼于1074年所作,当时,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密州。苏轼在田野间找一陋室,并修葺一新。恰巧陋室的一角有一旧台,也一并被苏轼修葺,成为他与他的朋友们的饮酒论诗、谈天说地的地方。有人说,这时的苏轼有一种“无为”的道家思想,是消极的。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面对困难的自我救赎,是一种自我的清新安静。文中写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有尽”,就是提醒我们每个人,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所欲”,要有一颗安静之心。这才是苏轼,一个能屈能伸的伟丈夫。
纵观苏轼的坎坷人生,他虽然有委屈,但主要是积极向上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希望像周瑜那样征杀战场,即使自己被贬;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多想挽弓射天狼。当无法实现抱负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到安静的人生状态,这又是多么的洒脱。
支部党员曹利君:
苏轼一生几次被贬,第一次是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黄州是僻陋多雨,但苏轼是善于发现人生之美的智者,没有在失望中沉沦,而是发现生活的美好,他说这里水好,鱼肯定美味;说这里山好,感觉闻到了笋香。
本应是囚徒般的生活,在苏轼的用心经营下,却另有一番滋味。他喜欢吃肉,黄州的猪肉便宜,他研究出“东坡肉”,风靡一时;为了家人的生计,他从学士变农夫,带领家人开垦种地,苦中有乐;他建造了一处房屋,名为“东坡雪堂”,接待客人,自在旷达;他喜喝小酒,与友人漫游,游赤壁、宿桥上,留下了诸如《赤壁赋》《临江仙》等绝唱。
东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坡文化的深入学习、传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