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2-11-01 15:59:49 来源:团结报

陈述
作者简介
陈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题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的建设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80年》等多部专著。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
本文梳理了我国近代以来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中共二十大的召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宣言书,也是动员令,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一、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长期奋斗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但是,只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才会呈现更加光明的前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为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奋斗。即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多次论述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主张。早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化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现代化建设付诸实践。1953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等目标。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这篇著名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至1960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和广州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再次明确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主张。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宣布:“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时期虽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不懈地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懈奋斗的同时,民主党派也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探索并作出努力。1949年9月,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说:新中国之经济建设,在于国民经济之全面改造,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并保证其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上发展。宋庆龄先生也谈道:新中国是一个刚从遭受百年压迫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国家。我们面前的任务,在几个五年计划中达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1950年6月,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大会上的发言中说:毫无疑义,土地改革,是今天中国人民完成革命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亦是中国人民起手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新国家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195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全体盟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高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而奋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抉择后,中国各民主党派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如1979年民革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主题就是《团结起来,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任务而奋斗》,同年召开的民进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他民主党派也分别在其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任务。这些都说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不懈追求,他们也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创新现代化理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979年3月,邓小平就在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围绕实现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体阐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机遇把握、战略步骤、动力机制、体制依托以及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别写进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总任务、中共十三大通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包括,中共十五大提出的21世纪前半叶“三步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战略,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国防和军事战略,统一祖国方略,国际外交战略,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继往开来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成功的,而且越走越宽广。
四、中共二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的五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实现14亿人口的现代化,二是以人为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党和国家、人和制度的全面现代化,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实践路径和全球责任。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要求,实际上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位一体”目标相对应。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的两条是讲中国式现代化跟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更为清晰的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强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已经展开,目标和路线图已经明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人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这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 责任编辑:李艳鹤 ]
陈述
作者简介
陈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题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的建设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80年》等多部专著。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大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
本文梳理了我国近代以来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中共二十大的召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宣言书,也是动员令,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一、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长期奋斗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但是,只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才会呈现更加光明的前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为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奋斗。即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多次论述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主张。早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化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现代化建设付诸实践。1953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等目标。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这篇著名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至1960年春,毛泽东在杭州和广州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再次明确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主张。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宣布:“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时期虽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也不懈地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懈奋斗的同时,民主党派也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进行探索并作出努力。1949年9月,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说:新中国之经济建设,在于国民经济之全面改造,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并保证其向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道路上发展。宋庆龄先生也谈道:新中国是一个刚从遭受百年压迫的废墟上站起来的国家。我们面前的任务,在几个五年计划中达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1950年6月,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大会上的发言中说:毫无疑义,土地改革,是今天中国人民完成革命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同时亦是中国人民起手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新国家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1956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全体盟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高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而奋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抉择后,中国各民主党派分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如1979年民革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主题就是《团结起来,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任务而奋斗》,同年召开的民进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他民主党派也分别在其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任务。这些都说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不懈追求,他们也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创新现代化理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979年3月,邓小平就在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围绕实现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体阐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机遇把握、战略步骤、动力机制、体制依托以及所必需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别写进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总任务、中共十三大通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包括,中共十五大提出的21世纪前半叶“三步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战略,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国防和军事战略,统一祖国方略,国际外交战略,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继往开来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正确的、成功的,而且越走越宽广。
四、中共二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的五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实现14亿人口的现代化,二是以人为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党和国家、人和制度的全面现代化,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实践路径和全球责任。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要求,实际上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位一体”目标相对应。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的两条是讲中国式现代化跟世界的关系、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世界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更为清晰的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强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已经展开,目标和路线图已经明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人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新蓝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这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