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部门扎实推动办理农工党中央《关于完善孤独症患儿诊疗康复教育体系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4-02-29 15:42:37 来源:农工党中央微信

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儿童孤独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如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农工党中央高度关注儿童孤独症问题。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完善孤独症患儿诊疗康复教育体系的提案》,呼吁加大对孤独症问题的宣教力度;促进孤独症预防—筛查—诊断—康复治疗三级网络的建立;完善孤独症的医保报销制度,减轻孤独症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孤独症康复机构管理,规范康复治疗行为;加强学龄前、学龄期融合教育;优化启智学校师资结构,强调“医教结合”;加强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提案答复函中表示,为实现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开发了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简称预警征),2017年起将预警征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辖区内常住儿童提供,实现了儿童孤独症等5类残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筛查。为加大对孤独症问题的宣教力度,2021年印发了《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宣传健康促进,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氛围。2022年印发了《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促进儿童早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增强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为促进建立孤独症预防-筛查-诊断-康复治疗三级网络,2015年印发了《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要求省级、地市级妇幼保健院应设立儿童心理卫生科和儿童康复科,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保健科应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和康复业务。2022年印发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明确要求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常住人口中0~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服务,建立完善儿童孤独症乡级初筛、县级复筛、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康复的服务模式,特别强调基层为主的干预康复原则。为加强孤独症康复机构管理,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打击不合理医疗检查,查处发布非法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康复医疗机构信用监管。下一步,将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试点,推动《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落实,进一步加强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康复工作。广泛开展各类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治知识宣教,促进全社会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部答复,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鼓励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扩大孤独症康复部(班)招生规模,保障适龄孤独症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培养适应孤独症儿童教育需要的特殊教育师资,推动各地改进教师培训计划,将孤独症教育内容进一步纳入继续教育体系。组织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教学模式、孤独症学生教育教学资源库框架等课题研究,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和职业学校特教部(班)开设适应孤独症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促进孤独症学生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让孤独症学生有一技之长。今后还将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努力提升孤独症儿童教育工作水平。

国家医保局答复,国家层面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印发文件,将包括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测评项目在内的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各地医保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儿童治疗和康复所需的诊疗项目按程序纳入本地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保障孤独症患儿的医疗需求。同时,居民医保已经普遍开展门诊统筹,按费用而非病种对门诊医疗费用进行保障,把参保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按照《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职工医保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并同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逐步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提升门诊保障水平。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地方进一步做好医疗保障各项工作,更好保障包括孤独症患者在内的各类参保人群的医保权益。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