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刘忠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02 10:59:10 来源:团结报

全国人大代表,台盟盟员、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对于引领新时代出版业自信自觉自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出版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增添了重要的信心和充足的底气;彰显了出版在积累文化、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地位作用,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者、社会进步推动者的信心;彰显了出版在提供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重要地位作用,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满足者的信心;彰显了出版在增强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地位作用,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增强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践行者、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者的信心。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出版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体现了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兰州市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看望《读者》编辑部和出版集团全体工作人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10月26日,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希望人民出版社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着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理念,着力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出版工作的系列指示和要求,既有整体布局、全面谋划、基本准则的通盘考虑,又有着力点、着重点、关键点的提醒督促,是对出版工作的全面指引,也是对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出版自信、出版自觉,需要出版自强作为支撑。只有出版自强,才能使出版更加自信,才能更加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以来,我国出版业与时代互动、与现实交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由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的媒体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球出版五十强排名报告》显示,我国有4家出版企业入围,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出版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出版物精品力作相对不足,服务读者能力还需提高,出版发展方式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与国家综合实力不够匹配,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一)高度重视“量”与“质”的问题,着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出版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版物“多不多”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出版物数量过多、质量不高,部分图书题材雷同、质量平庸,甚至粗制滥造、品质低劣。

质量是出版业的立身之本、谋事之基,是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传统出版业的最后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信中强调:“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 这为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提出了实践要求。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的有关精神,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强化精品意识、弘扬工匠精神,本着对社会、读者、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市场,把质量要求贯穿于出版生产传播全过程,减少跟风炒作、重复选题,遏制平庸、不良选题,压缩无效供给。

(二)高度重视“纸”与“数”的问题,推动出版融合深度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带来全方位、深层次、颠覆性的冲击。近些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幅高于纸质图书阅读率,成年人数字化阅读倾向逐年增长,手机移动阅读成为其主要阅读形式。面对新形势、新趋势、新挑战,出版业出路就在于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努力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即纸质版与网络版融合发展编纂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打造成一个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知识宝库”的殷切期望。

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面对不同受众需求开发有声读物、网络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等新兴数字出版产品,推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原创数字出版内容。着力打造一批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出版发行骨干企业,使其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市场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强的新型出版传媒集团,紧紧跟上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肩负起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重任。

(三)高度重视“书”与“读”的问题,着力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由“书荒”到“书海”,出版业破解了“无书可读”的难题,但“有书不读”“何书可读”的问题又摆在出版业面前。有人为选书烦恼,有人习惯于“读屏”,还有人远离了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出版物没人看,出版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基本条件,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对广大党员干部、少年儿童、全社会阅读提出“三个希望”。这就需要出版业在多出好书的基础上,深入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完善选书、荐书、评书、展书、售书、送书的长效机制。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推进全民阅读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部署要求,也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客观需求,更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只有激发全民阅读兴趣、满足全民阅读需要,出版产品才有市场,出版业才能得到发展。要紧紧围绕推进全民阅读这一核心,完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古籍整理出版等工程项目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综合效益。要推动出版内容和出版服务专业化、分众化发展,针对不同读者、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开展具有操作性、时效性、实效性的阅读服务。

(四)高度重视“文”与“传”的问题,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的出版业从来不缺乏各种生动、精彩、鲜活的中国故事。出版物中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把“言”与“文”中这些故事更好地“传”起来,传向世界各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对此提出殷切希望:“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出版业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面对世界正在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将出版物中的这些故事讲好,就要更加注重讲这些故事的方法方式,针对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特点和阅读需求,把我们想传达的与国外读者想看的结合起来,把讲理与讲情融合起来,把自己写与外国人写协调起来,使出版物中的这些故事更加可读、耐看、感人,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读者所接受、所欢迎、所喜欢,让中国出版物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彩虹。(刘忠斌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