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陈军:加快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4-03-07 20:33:21 来源:团结网

在中国科技领域,提起“中关村”可谓家喻户晓。当科创高地的代名词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答案是——“农业中关村”就此诞生。

“农业中关村”指的是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世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今年全国两会,长期关注农业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会主委陈军带来建议,希望加快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北京农业中关村核心承载区在京郊平谷。2020年7月,北京首次提出农业中关村的构想;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签约共建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框架协议,全力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果蔬肉蛋,既关系一饭一菜的人间烟火,也关系中国饭碗这一“国之大者”。几年来,北京农业中关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发展先进技术、全新产品,创新要素稳步聚集,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成效初显。但陈军注意到,平谷的农业中关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仍有较大差距。

“这些差距有几个突出体现:一是管理机构层级相对较低、组织协调效率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创新资源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三是政策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强大吸引力。四是资金投入不充足,金融支持渠道较少。五是配套措施不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困难。”陈军说。

陈军认为,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首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从“国之大者”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具体来说,要立足服务农业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努力打造体现首都特色、具有全国引领作用以及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针对北京农业中关村建设的薄弱环节,陈军建议,从三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要素聚集。一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满足研发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落实企业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建立技术入股市场协议机制等试点,推动创新活动合法收入汇出便利化。

摘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但要留住“凤凰”,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和服务。陈军推崇中关村示范区“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服务做法,建议参考借鉴其经验,建立完善农业中关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做好开展科研创新的各项保障服务。同时,她还建议,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合纵”“连横”,纵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横向联合同一环节产业创新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国际交流活动,打造国际知名农业交流合作平台。

建设农业中关村,政策配套不可或缺。“可以按照‘政策特区’思路,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符合农业中关村建设实际需要的政策体系。”陈军呼吁,资金方面,加快研究设立农业中关村发展基金,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推动一批农业创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土地方面,加强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用地、科研用地等支持保障。(黄昌盛)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