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喜委员:培育乡村“新农人” 知识与情怀同样重要
发布时间:2024-03-08 19:08:00 来源:团结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说。
今年全国两会,马传喜仍重点关注“三农”。聚焦培育乡村“新农人”,他建议制定完善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政策,在农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让愿意回到乡村的人有信心,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能安心,让农村人才流得动,激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在马传喜看来,“新农人”的内涵十分广泛:既有“农二代”“农三代”、村干部,也有转业复员军人、下乡返乡创业人员,还包括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科技小院研究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和农技人员等。这些人群既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基础,是农业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转化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对乡村的情怀和农业知识同样重要。”
马传喜建议,要通过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等人才固定下来,让各类人才保障制度能下到基层。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增加其工作的荣誉感,也要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在吸引人才下乡和返乡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现有的农村年轻人才是一支重要的乡村振兴力量。”马传喜建议通过设立“新农人”项目,更好地发挥这些本土人才在农村科学技术普及、产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长,让他们真正能留得住。
除了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马传喜也期待看到乡村的人才流动起来。为此他建议把大学生村官等在农村做出成绩的人才作为县乡机关后备干部,为农村人才提供上升渠道。“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从探索实践中走出的大学生村官,对县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马传喜还建议探索“新农人”培养的方式、模式以及提升“新农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要鼓励综合性公益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作用,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重要支撑,同时将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李筱)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说。
今年全国两会,马传喜仍重点关注“三农”。聚焦培育乡村“新农人”,他建议制定完善的乡村人才振兴激励政策,在农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让愿意回到乡村的人有信心,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能安心,让农村人才流得动,激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在马传喜看来,“新农人”的内涵十分广泛:既有“农二代”“农三代”、村干部,也有转业复员军人、下乡返乡创业人员,还包括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科技小院研究生、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和农技人员等。这些人群既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感基础,是农业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转化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对乡村的情怀和农业知识同样重要。”
马传喜建议,要通过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下派干部等人才固定下来,让各类人才保障制度能下到基层。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宣传力度,增加其工作的荣誉感,也要让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在吸引人才下乡和返乡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现有的农村年轻人才是一支重要的乡村振兴力量。”马传喜建议通过设立“新农人”项目,更好地发挥这些本土人才在农村科学技术普及、产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长,让他们真正能留得住。
除了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马传喜也期待看到乡村的人才流动起来。为此他建议把大学生村官等在农村做出成绩的人才作为县乡机关后备干部,为农村人才提供上升渠道。“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村官,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从探索实践中走出的大学生村官,对县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马传喜还建议探索“新农人”培养的方式、模式以及提升“新农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要鼓励综合性公益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作用,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重要支撑,同时将人才培养平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李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