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赵梅: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4-03-12 14:01:35 来源:北京民革微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民政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委员中有奋战在中国对外交往工作一线的外交官,有国际问题智库专家,也有开展民间外交的实践者。《人民政协报》邀约长期从事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的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分享实践经验和建言。其中,北京民革党员、全国政协委员赵梅受邀,以自己的新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实现的效果,是让外国民众对我们讲的中国故事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增进理解、增进认同,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三位委员都是外交“老兵”,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个“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故事。
赵梅:2023年底,我和同事赴美交流,不仅去了美国亲华派的智库,还去了保守派智库。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原以为在当前中美关系下,大家见面会就一些问题针锋相对展开辩驳,但真实情况是这些美国同行表现得十分友好和客气。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真实状况也十分关注,会经常问到诸如中国经济现在触底了吗,如何看待中国周边的地缘纷争,以及科技领域的一些话题。他们对中国真实发展状况的兴趣,以及友善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想。
同样的感触,来自我所在的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接待了由美中关系协会组织的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中青年学者访问团。团里有20多位美国新生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者,他们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有些惊讶,关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教育、妇女、政治民主化等问题。在研讨会上,当我问一位年轻的女性非洲裔学者,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一直难以解决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发展状况时,她耐心地为我解释了美国种族问题的现状。会议结束时,她担心我没弄清楚,还追着我一直解释。后来我上网一查,发现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年轻一代学者中已经崭露头角。与他们的这些互动,令我触动、让我思考:中国智库外交该如何拓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我们的对外交往密度还要更勤,触角要更广,在更广更深的纬度中去观察和研究中美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民革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
这一思考其实在特朗普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有萌发。2016年美国大选前,国内智库和美国智库的预判,都是希拉里会赢,但为什么特朗普在最后一刻翻盘了?如今特朗普官司缠身,为什么还有很多支持者?去年访问美国智库,在一次座谈中我把这些问题抛给与会的美国学者时,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说:“不是我!”“我不支持他!”特朗普的民意基础源自哪部分人群?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局限和满足于只和美国东海岸的精英智库接触,还要了解中西部美国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去了解美国社会的深层生态。
去年访美期间,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美国保守派智库学者。我感到虽然大家观点不同,但对我们的态度还是挺友好的,他们中间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华。有些人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才反华。这就反映了当下我们要向美国各层面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讲清楚为什么中美关系好两国人民才好,中美两国不是零和博弈,不是谁替代谁等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从事国际问题的学者,我们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和外国普通民众交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撑。
记者: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走上政坛,并参与该国的对外政策决策。新生代政治领袖和智库代表,与老一代西方政治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有什么同与不同?
赵梅:以美国为例,傅高义等美国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经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亲眼看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繁荣富强的大国,对中国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像傅高义先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他40岁开始学习中文,曾在广东“蹲点”3个多月。他非常乐于讲中文,尽管带有广东口音。随着傅高义先生故去,美国“80后”新一代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逐渐步入政坛,参与到美国对华决策中。他们在中国快速发展、两国实力对比相对缩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没有像老一代学者有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对华态度与老一代学者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当下做好对美国年轻人的工作,加强与美国年轻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建议邀请更多活跃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的年轻一代美国学者来华访问,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只有他们更多地来到中国,和中国学界、普通民众深入交流,早接触中国,早对中国有好感,在真看见、真信任中建立对中国的真感情,才能对“中国选择”和营造友善的双边关系作出贡献。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民政协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委员中有奋战在中国对外交往工作一线的外交官,有国际问题智库专家,也有开展民间外交的实践者。《人民政协报》邀约长期从事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的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分享实践经验和建言。其中,北京民革党员、全国政协委员赵梅受邀,以自己的新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记者: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实现的效果,是让外国民众对我们讲的中国故事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增进理解、增进认同,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三位委员都是外交“老兵”,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个“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故事。
赵梅:2023年底,我和同事赴美交流,不仅去了美国亲华派的智库,还去了保守派智库。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原以为在当前中美关系下,大家见面会就一些问题针锋相对展开辩驳,但真实情况是这些美国同行表现得十分友好和客气。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真实状况也十分关注,会经常问到诸如中国经济现在触底了吗,如何看待中国周边的地缘纷争,以及科技领域的一些话题。他们对中国真实发展状况的兴趣,以及友善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想。
同样的感触,来自我所在的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接待了由美中关系协会组织的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中青年学者访问团。团里有20多位美国新生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者,他们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让我有些惊讶,关注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教育、妇女、政治民主化等问题。在研讨会上,当我问一位年轻的女性非洲裔学者,美国的种族问题为什么一直难以解决以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发展状况时,她耐心地为我解释了美国种族问题的现状。会议结束时,她担心我没弄清楚,还追着我一直解释。后来我上网一查,发现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年轻一代学者中已经崭露头角。与他们的这些互动,令我触动、让我思考:中国智库外交该如何拓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我们的对外交往密度还要更勤,触角要更广,在更广更深的纬度中去观察和研究中美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民革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
这一思考其实在特朗普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有萌发。2016年美国大选前,国内智库和美国智库的预判,都是希拉里会赢,但为什么特朗普在最后一刻翻盘了?如今特朗普官司缠身,为什么还有很多支持者?去年访问美国智库,在一次座谈中我把这些问题抛给与会的美国学者时,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说:“不是我!”“我不支持他!”特朗普的民意基础源自哪部分人群?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局限和满足于只和美国东海岸的精英智库接触,还要了解中西部美国中下层民众的生活,去了解美国社会的深层生态。
去年访美期间,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美国保守派智库学者。我感到虽然大家观点不同,但对我们的态度还是挺友好的,他们中间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华。有些人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认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才反华。这就反映了当下我们要向美国各层面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讲清楚为什么中美关系好两国人民才好,中美两国不是零和博弈,不是谁替代谁等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从事国际问题的学者,我们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和外国普通民众交朋友,这样才能了解到当地的真实情况,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提供智力支撑。
记者: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走上政坛,并参与该国的对外政策决策。新生代政治领袖和智库代表,与老一代西方政治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有什么同与不同?
赵梅:以美国为例,傅高义等美国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经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亲眼看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繁荣富强的大国,对中国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像傅高义先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他40岁开始学习中文,曾在广东“蹲点”3个多月。他非常乐于讲中文,尽管带有广东口音。随着傅高义先生故去,美国“80后”新一代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逐渐步入政坛,参与到美国对华决策中。他们在中国快速发展、两国实力对比相对缩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没有像老一代学者有那么深的感情。所以,他们的对华态度与老一代学者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当下做好对美国年轻人的工作,加强与美国年轻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建议邀请更多活跃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的年轻一代美国学者来华访问,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只有他们更多地来到中国,和中国学界、普通民众深入交流,早接触中国,早对中国有好感,在真看见、真信任中建立对中国的真感情,才能对“中国选择”和营造友善的双边关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