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埔来,到黄埔去!”一场穿越百年的相逢
发布时间:2024-06-07 14:27:53 来源:团结网
珠江水浩浩荡荡,从广州长洲岛旁流过,不休不止。一百年前,就是这滔滔江水伴随着黄埔军校学生整齐的口号声在历史长河中穿流而过。有志青年高喊着:“到黄埔去!”——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佳话在这里诞生。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之际,黄埔军校后代师生们重走先辈之路,他们依旧高喊“到黄埔去!”
6月4日,“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学术研讨会广州参访团一行来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地参观,并与广州黄埔后代展开沙龙活动。
“讲到黄埔军校开学第一天,大家都会认为那是严肃的一天,例如孙中山先生致辞,还进行了完整的仪式,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在典礼结束当晚,军校师生们一起大碗喝酒、谈理想、谈未来,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对于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会理事长、黄埔二十一期生丘德新之子丘智贤来说,他更喜欢那些鲜活的黄埔故事。
而黄埔军校,尤其是国共合作的1924年到1927年间,成为无数进步青年的梦想所在。凡海内外的同胞,热血沸腾的时代青年,都喊出这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黄埔军校成为当时青年人心里最热烈的向往。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黄埔军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军事教育史中的一段传奇。

参访团一行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默哀。
6月4日清晨,年近90岁高龄的张素久起得很早,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她身穿雨衣,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从轮椅上下来,在沉默的雨中,和其他参访团的黄埔后代师生一同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鞠躬致敬,随后,张素久向墓碑敬献花篮。
如今,海外的黄埔后代们仍在他乡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参访团中,有3位来自美国的侨领,张素久就是其中之一。张素久是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荣誉主席、黄埔军校教官张治中之女,在美国生活数十年,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民间交流与往来,是目前依然活跃在一线的美国侨界。
“这是我父亲!”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时,在满是旧照片的橱窗中,张素久一眼找到了她的父亲——张治中。“我父亲来黄埔军校的时候,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吗?”在参观中张素久问的最多的就是父亲与周恩来在黄埔的故事。黄埔军校时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张治中任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两人密切合作,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张治中因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被世人敬称为“和平将军”。
“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不论我身在哪里,都会把爱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张素久说,“父辈们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国共合作团结起来,一起保卫祖国。现在,保卫祖国、热爱祖国仍旧是当下的黄埔精神内涵之一,作为中华儿女,应不遗余力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访团一行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前。
在孙中山纪念堂,雄伟华丽的穹顶下,一块洁白的遗嘱墓碑静静肃立,孙中山的人像浮雕下,一位老人和年轻的讲解员一起背道:“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自由平等……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醒民众及联合世上以平等待人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位老人名叫张学海,来自美国洛杉矶,是海外中国国民党联盟共同主席,黄埔五期生张宗良之子,“军人最能领悟到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台湾当局不应该做美国‘抗中’的马前卒,两岸各界应该增进交流。我谨期盼黄埔子弟,不论在何地,都要秉持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共同携手助力完成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张学海说。
提到父辈往事,旅美台胞、美国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戴錡眼眶湿润。他告诉记者,20年前第一次来大陆就是到广州寻亲。原来,多年前其父亲戴天忱与妻女分隔两岸,再也没有见面,成了一辈子的遗憾。“经历过这种悲剧后,我深知不能再让这种悲剧重演。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黄埔精神,呼吁提倡爱祖国、爱百姓的使命感,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多年来,戴錡广泛联络侨胞,致力于做好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反“独”工作。
如何传承好黄埔精神?每一位黄埔后代有他们的答案。
在参访中,丘智贤常常有惊喜发现,“你看这个训练影像,呈现了当年早期黄埔军校学生的兵科臂章,颇难得一见”。丘智贤喜欢收集史料之外,还联合两岸的黄埔后代举办大大小小的纪念活动,还会做一些抗战主题文创、纪录片、电影等,“黄埔军校有很多鲜活、动人的故事,他们并不是脸谱化的形象。我们可以从生活化的视角讲述好黄埔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黄埔精神,推动创造更多的黄埔精神故事。”
“从小我的父辈一直告诉我们,为了百姓福祉,不怕死,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是我理解的黄埔精神,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台湾中华黄埔亲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徐正文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徐正文协助武汉台商包机返台,后续却被民进党起诉,成为第一个被起诉触犯所谓“反渗透法”的台商,面对民进党的抹黑,他坚持斗争到底。
“是黄埔精神指引我这么做的,无论是疫情期间协助台商返台,还是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往来,我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要起而行、立而做。在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路上,我们要秉持着黄埔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一定会再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徐正文此行带着他的子女一同参访,他说,“我父亲是空军将领,他曾经带我来大陆,为我讲述黄埔故事,给尚为年幼的我很大影响。此行我带着孩子来参访,就是希望我们将黄埔人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两句话代表了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这样的一个慷慨就义的爱国情操,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非常重要。这种兼爱天下的精神也是黄埔精神的时代意义所在。”台北市政府原顾问、台湾湖南商会会长、黄埔十一期生熊斌之子熊子杰说,他还吐露,每次参加黄埔后代的活动,就像是找到了亲人一样温暖。
“今天,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埔军校先贤先辈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黄埔精神却薪火相传,传承至今。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海峡两岸实现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黄弘安说,他作为反“独”战士,将一直为支持“九二共识”、反“台独”反介入、要和平要统一的目标努力拼搏。(薛蒙蒙)
[ 责任编辑:丁咪 ]
珠江水浩浩荡荡,从广州长洲岛旁流过,不休不止。一百年前,就是这滔滔江水伴随着黄埔军校学生整齐的口号声在历史长河中穿流而过。有志青年高喊着:“到黄埔去!”——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佳话在这里诞生。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之际,黄埔军校后代师生们重走先辈之路,他们依旧高喊“到黄埔去!”
6月4日,“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学术研讨会广州参访团一行来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地参观,并与广州黄埔后代展开沙龙活动。
“讲到黄埔军校开学第一天,大家都会认为那是严肃的一天,例如孙中山先生致辞,还进行了完整的仪式,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在典礼结束当晚,军校师生们一起大碗喝酒、谈理想、谈未来,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对于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会理事长、黄埔二十一期生丘德新之子丘智贤来说,他更喜欢那些鲜活的黄埔故事。
而黄埔军校,尤其是国共合作的1924年到1927年间,成为无数进步青年的梦想所在。凡海内外的同胞,热血沸腾的时代青年,都喊出这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黄埔军校成为当时青年人心里最热烈的向往。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黄埔军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军事教育史中的一段传奇。
参访团一行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默哀。
6月4日清晨,年近90岁高龄的张素久起得很早,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她身穿雨衣,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从轮椅上下来,在沉默的雨中,和其他参访团的黄埔后代师生一同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鞠躬致敬,随后,张素久向墓碑敬献花篮。
如今,海外的黄埔后代们仍在他乡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参访团中,有3位来自美国的侨领,张素久就是其中之一。张素久是美国南加州华人社团联合会荣誉主席、黄埔军校教官张治中之女,在美国生活数十年,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美民间交流与往来,是目前依然活跃在一线的美国侨界。
“这是我父亲!”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时,在满是旧照片的橱窗中,张素久一眼找到了她的父亲——张治中。“我父亲来黄埔军校的时候,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吗?”在参观中张素久问的最多的就是父亲与周恩来在黄埔的故事。黄埔军校时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张治中任第三期入伍生代理总队长、军官团团长,两人密切合作,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张治中因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被世人敬称为“和平将军”。
“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不论我身在哪里,都会把爱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张素久说,“父辈们为了抵御日本侵略,国共合作团结起来,一起保卫祖国。现在,保卫祖国、热爱祖国仍旧是当下的黄埔精神内涵之一,作为中华儿女,应不遗余力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访团一行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前。
在孙中山纪念堂,雄伟华丽的穹顶下,一块洁白的遗嘱墓碑静静肃立,孙中山的人像浮雕下,一位老人和年轻的讲解员一起背道:“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自由平等……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醒民众及联合世上以平等待人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位老人名叫张学海,来自美国洛杉矶,是海外中国国民党联盟共同主席,黄埔五期生张宗良之子,“军人最能领悟到战争无情,和平无价。台湾当局不应该做美国‘抗中’的马前卒,两岸各界应该增进交流。我谨期盼黄埔子弟,不论在何地,都要秉持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共同携手助力完成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张学海说。
提到父辈往事,旅美台胞、美国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戴錡眼眶湿润。他告诉记者,20年前第一次来大陆就是到广州寻亲。原来,多年前其父亲戴天忱与妻女分隔两岸,再也没有见面,成了一辈子的遗憾。“经历过这种悲剧后,我深知不能再让这种悲剧重演。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黄埔精神,呼吁提倡爱祖国、爱百姓的使命感,为了两岸同胞的福祉,要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多年来,戴錡广泛联络侨胞,致力于做好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反“独”工作。
如何传承好黄埔精神?每一位黄埔后代有他们的答案。
在参访中,丘智贤常常有惊喜发现,“你看这个训练影像,呈现了当年早期黄埔军校学生的兵科臂章,颇难得一见”。丘智贤喜欢收集史料之外,还联合两岸的黄埔后代举办大大小小的纪念活动,还会做一些抗战主题文创、纪录片、电影等,“黄埔军校有很多鲜活、动人的故事,他们并不是脸谱化的形象。我们可以从生活化的视角讲述好黄埔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黄埔精神,推动创造更多的黄埔精神故事。”
“从小我的父辈一直告诉我们,为了百姓福祉,不怕死,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这是我理解的黄埔精神,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台湾中华黄埔亲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徐正文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徐正文协助武汉台商包机返台,后续却被民进党起诉,成为第一个被起诉触犯所谓“反渗透法”的台商,面对民进党的抹黑,他坚持斗争到底。
“是黄埔精神指引我这么做的,无论是疫情期间协助台商返台,还是促进两岸民众交流往来,我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要起而行、立而做。在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路上,我们要秉持着黄埔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一定会再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徐正文此行带着他的子女一同参访,他说,“我父亲是空军将领,他曾经带我来大陆,为我讲述黄埔故事,给尚为年幼的我很大影响。此行我带着孩子来参访,就是希望我们将黄埔人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两句话代表了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这样的一个慷慨就义的爱国情操,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非常重要。这种兼爱天下的精神也是黄埔精神的时代意义所在。”台北市政府原顾问、台湾湖南商会会长、黄埔十一期生熊斌之子熊子杰说,他还吐露,每次参加黄埔后代的活动,就像是找到了亲人一样温暖。
“今天,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埔军校先贤先辈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黄埔精神却薪火相传,传承至今。在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海峡两岸实现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黄弘安说,他作为反“独”战士,将一直为支持“九二共识”、反“台独”反介入、要和平要统一的目标努力拼搏。(薛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