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程潜外孙、民革党员纪彭:跨越百年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4-07-09 13:58:24 来源:团结报

人物名片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1949年加入民革。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各界代表会议协商会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民革第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四届中央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纪彭(右)和母亲在程潜公馆

“我和外公,刚好相差了一百岁。”一百年的距离,让程潜外孙、民革党员、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纪彭没有见到外公的机会。纪彭告诉我们,小时候有一次看到记者来家里采访外婆,请她说一些关于外公的故事,这些就是他对于外公程潜的最初印象。“但那时候我还太小,故事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外公,但纪彭从这些画面中隐隐约约察觉到,“外公好像是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作过很多贡献。”

“外公在我母亲十几岁时就去世了,因此我没能从母亲那里了解到太多外公的故事。”和其他人一样,纪彭对“大人物”外公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公开的史料记载。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纪彭逐渐了解到外公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护法、筹建黄埔军校、东征北伐,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最后主持湖南和平起义,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贡献。

通过史料了解外公的经历让纪彭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他便选择了历史专业。大学时期,在长辈们支持下,纪彭参与了编辑出版程潜诗集的工作。“那段时间的工作让我发现外公不仅是一名军人,他同时还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国学功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外公的形象在纪彭心中变得越来越饱满和立体。

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的程潜公馆,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被建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陈列馆建成后,纪彭家里捐赠了许多文物。“其中有几件让我印象很深刻,如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颁发给外公的云麾勋章和宝鼎勋章,还有毛泽东邀请外公参加开国大典的请柬等。”

2022年,在程潜诞辰140周年之际,纪彭参与了程潜画传《光风霁月——程潜与近代中国》的编辑出版工作。2023年,画传《光风霁月:程潜与近代中国》出版。全书约14万字,收录了550余幅照片和图片,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程潜从少年求学、投身革命,到抗日救国、建设新中国各个阶段的人生经历。

在越来越多与外公相关的工作中,纪彭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外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外公的几个女儿都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外公,但在纪彭看来,外公的精神在他的后代中不断传承,也在细微之处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的三姨妈在‘文革’时期要去新疆,外公听说后就打开了一幅新疆地图,给三姨妈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纪彭说,外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纪彭而言,从“大人物”外公的身上,他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普通人,“普通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自2011年加入民革以来,纪彭参加了越来越多与黄埔和两岸交流相关的活动。作为年轻一代的黄埔后人,纪彭总能与台湾青年打成一片,也交到了很多台湾朋友。“由于民进党上台,破坏两岸关系,后来这样的交流和对话机会越来越少了,真的非常遗憾。”纪彭说。

在纪彭看来,一百年前,黄埔师生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一条报国之路;一百年后,黄埔精神作为一种纽带,仍然是两岸同胞之间重要的情感连接,“这就是一百年后我们仍然要纪念黄埔军校成立的重要意义。”纪彭期待未来看到两岸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产生越来越多的情感连接,作为黄埔后代,他也将既志存高远又踏踏实实,继续为传承黄埔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李 筱 薛蒙蒙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相关新闻